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创作谈+评论:谈小托夫的短篇《窥视者》

http://www.newdu.com 2018-11-22 《小说选刊》 newdu 参加讨论

    笑话里的真实
    小托夫
    在我更年少些时,还在乡下生活。那时每当年关将至,便能从空气中嗅到浓浓的年味儿,这种气味是由很多种味道混合而成,简单说来就是鹅毛般的大雪、油炸的年糕、炮仗的硝烟、熏过硫磺的馒头、猪肉炖的白菜粉条、腌制的腊肉和风干的鸡鱼,那时在我的看来,年味儿大概就是由这些东西混合而成的。
    到大年初一,依然是吃饺子,并且放炮仗,给长辈磕头拿压岁钱,踩着厚厚的积雪,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走访,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户人家,就要说一句拜年的话,然后就会得到长辈们馈赠过来的小礼品,要么是糖果,要么是瓜子花生,要么是些别的什么。拜完年,就和村里一大伙同龄好友,到处去跑着玩闹了。在那时的我看来,过年是一件好玩的事,值得期待的事,不光有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好玩的。平常,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只有到过年的时候他们才会回来。他们一回来,村子就变得热闹了,拥挤了,也好玩了。他们去外面闯荡过,经历过,讲出来的话就很风趣幽默,讲出的故事更是非常的吸引人。我们这些年龄比他们小一截的孩子,就喜欢围着他们听他们说话。
    有一次过年期间我看到一个小品,详细内容我是记不清了,已经很久了。但我大概记得好像是在说,楼上住户家里的洗手间渗水了,水渗到楼下那户人家里,楼下这户人家便忍耐不住,找上门去,为这漏水的事找上门去了。这上下两户人家在这栋楼里住了很久了,但彼此不认识,不熟悉,更叫不上来对方的名字。为这渗水的事,才第一次面对面相谈。这让我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于是关于这个桥段的印象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了。那时我想不通的一点是,怎么会?怎么上下楼的住户在同一栋楼里住了那么久都还对对方那么不熟悉,那么陌生?那是我乡下人的视野。乡下人,往往隔着十里八村还有不少相熟的伙计,在某一个村里歇脚,去到相熟的人家讨一碗茶,蹭一顿饭,都是很容易的事,更遑论住在同一个村了。同一个村里的左邻右舍,彼此间往往熟悉到极其知根知底的地步,对方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任何事情,彼此都是一清二楚的。
    后来我也到城里来谋生了。租住在公寓里。别说上下楼层了,就说同一楼层的住户吧,更近一步,就说左右相邻的住户吧,不管是住了多久了,数月也好,数年也好,也不管是见了几次面了,一次两次也好,无数次面也好,总之,彼此间是一句话都不会多说的。有时在电梯口等电梯时遇上,也是互相看上一眼,便各自移开视线了。为何人与人之间如此冷淡视而不见呢?最初多少是有些疑惑不解的,后来慢慢也就“从善如流”了,也可以说是“适应”了,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有一天我正在书房看书,午后的骄阳从窗口射入,照在身上十分惬意。忽然听到门外的走廊上传来阵阵吵闹声,于是就搁下书,往门口走。门上有一只猫眼,就伏在这猫眼上,往外窥看。门外阴暗潮湿的走廊上,有一对在争吵的夫妻。所为何事?也已经记不大清了。总之,吵得很激烈。回到狭小的书房坐下,拿起书来继续读,却怎么也读不进去了。思绪纷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件事也就被记下了。
    当时,我住的是合租房,房子有两间卧室,另一间卧室里住着一个在工厂上班的伙计。那天他休息,坐在客厅沙发上嗑着瓜子看电视,我坐在小书房里看书,门外又传来了响亮的喧闹声。一听到这声音,他就关上电视,跑去门口透过猫眼来窥视外面。等他再次坐回沙发上翘起腿嗑瓜子时,我就从书房走出来,走过去,问他,刚刚外面怎么了?他便眉飞色舞的告诉了我。他说是隔壁的那对情侣在吵架,好像是男友欠了很多债,偷了女友的钱,女友气不过,闹着和他分手。
    隔壁那对年轻人年龄和我们相差不大,我们时常会在电梯口碰面,但互相从来不置一词。见了面,只把对方视为空气一般,连所谓的“点头之交”也算不上。但话说回来,对对方难道真的一点都不关注吗?怕也非也。比如在门背后,在猫眼里的一窥,就是一种关注了。不过这种关注,是人的窥私欲的作盅,算不得光明磊落的人道上的关怀和关注,而仅仅只为了满足自身的“一己之需”罢了。猫眼里门外走廊上的人,他们是哭是笑是吵是闹,在门背后的窥视者眼里,不过是事不关己的一出笑料,一幕活生生的情景剧而已,猫眼里的关注,也不过是为自己的生活添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窥视者往往躲在阴暗处,惯于袖手旁观,而不喜欢行侠仗义,挺身而出。窥视者窥视的目的,往往仅只为打探点生活的乐趣,门上有猫眼,这乐趣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来。为这乐趣付出点什么,牺牲点什么,可就勉为其难了。就算被窥视的对象遭遇了危险,估计也少有窥视者从阴暗处走出来,化解这危机。据说在城市中,这种情况早已甚为普遍。很多人对此也并不觉得奇怪。这很值得深思。
    《窥视者》是我某一时期针对这些社会现象反思、思索出来的结果,故事中的男主角,也就是程亚,是我根据既有的生活体会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物。可以想见的是,世间程亚何止万千,但我还是希望,程亚这种人物会越来越少。
    媒体倡导乐于救人,鼓励行侠仗义,而民间却是另一种情况。长辈教育晚辈,朋友告诫朋友,往往是说:出门在外千万别多管闲事,遇见事,能躲就躲,别傻乎乎的上前去管,当心把你牵连进去。如果都是这样,都是门背后袖手的旁观者,那么这世上的恶人就只会越来越多。因为作恶的风险是那么的低。
    我曾听到一则笑话,是说城市里住高楼的人们,倘若家里进了小偷,万不能喊“抓贼啊”,因为即便喊破嗓子,也无人前来搭救,正确的做法是喊“救火啊,救火啊!”只有这样,那些门背后袖手的旁观者,因恐殃及自身,才会纷纷夺门而出。——这是一则笑话,我当然希望这仅仅是一则笑话而已。我还希望这则笑话不久就会过时掉,自行灭亡掉!
    怯懦者的自我考证
    何凯旋
    《偷窥者》里的主人公,正值青春年华,血气方刚,晴天白日里,本应以理据争,推开虚掩的门缝,义正辞严地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走向充满阳光的康庄大道。却因恐惧心理的作祟,关上已经推开的门缝,沦为黑暗中猫眼儿后面的窥视者,并欲罢不能地以猥琐的行为,为自己勾画出来并不光彩的形象,从而完成了怯懦者必然沦为猥琐渣男的自证过程。
    小说以虚掩的门缝作为自我考证的开端,也可视作年轻主人公走上人生旅途的第一站:蛰居破旧的小区视为踏入社会开始阶段的入门考验。两次自行车被偷盗,作为冥冥中降临的自我考证的道具,如果推开不负责任保安室的门缝,陈述失盗过程视作谦谦君子合理的作为,那么进一步指出失盗的责任归属则显示出内在力量之所在。至于虚掩的门缝里面,两个保安酒肉下肚后泼皮无赖的言语,视作人生起始阶段必须战胜的坎坷,迈过去就意味着一片的光明,退缩后便从此作茧自缚,成为被自我恐惧围困的牢笼。恰恰是关上了虚掩的门,变成了一个内心怯懦的人。一进一退与虚掩的门缝之间构成的关系,已经交出来天壤之隔的人生答卷。
    既然青天白日里自证出来怯懦者的身份,那么关上虚掩的门缝之后,蓬勃旺盛的生命依然没有放弃自我证明的良机,门上的猫眼儿可以看作是为怯懦者设下了天赐的机缘:破旧的楼道在黑夜里发生两段更为猛烈更为残忍的狗血故事,伴着声控灯忽明忽暗的节奏,依然可以看做是更为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等待着怯懦者更为艰难的自我证明的过程:一段是偷情败露,老夫老妻大打出手,其惨烈程度远远越过为人的底线,足可以牵动出来窥视者觉醒的良知,顺理成章地推开门出手相劝,完成另一次人生旅途中的自我救赎,就此告别窥视的行为,走进明媚的阳光里,敞开被恐惧幽闭的心扉……只是已经少年老成的怯懦者种种的设想,都以事不关己明哲保的理由平复下来血脉喷张的激情,沦为饶有兴趣的看客并沾沾自喜,冥冥中为自己埋下了不祥的伏笔:第二段美艳的卖淫女楼道遭遇蒙面歹徒抢劫情景的出现,怯懦者猫眼儿后面的观望,最终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归的深渊,就是因为没有出手相劝已经自证失败后,沾沾自喜沦为看客的心理,实则已经走向自证的歧途,指望其拔刀相助与蒙面歹徒搏斗,成就英雄救“美”的桥段,更是天方夜谭一样渺茫。巩固并铸就怯懦的心理,最终成为懦夫的形象更为准确。但是美艳的身姿与频频溢出的浪语,屡屡撩拨起来欲罢不能的情欲,毫不留情地成为懦夫悲惨人生更为残酷的试金石,并昭示出来令人不齿的暗淡结局,其实已经成为必然:揣好钱,蒙好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惊动声控灯的监控,越过黑暗的楼道,扣响欲望蒸腾的门板,黑暗中抖动几回嫖资,马上又悄然地退回,设想花钱买来的欢愉情景,得以安慰怯懦者的情欲,其行为与形象小偷小摸更为不如。最终黑暗中警察出现逮个正着,成为暗夜里窥视已久的卖淫女愤然报警的对象。其猥琐的渣男形象沦落到了令报警的卖淫女所不齿的程度,实在令人唏嘘。
    问题是黑暗中的另类窥视者,在没有声控灯光助力下,又是怎样练就一双穿透黑夜的眼力,并屡屡地不为金钱所动,报警后义正辞严地破门而出,当着平日里遇见就跑的天敌警察的面显示出凛然的大义,指证怯懦者沦为猥琐渣男引起自己愤怒的程度,想来更是饶有兴趣,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