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版刊出朱洪涛先生钩沉的《朱自清的两则佚文》,一则是朱自清的一封书信,一则是朱自清的评语。这些佚文的发现,对完善朱自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笔者近日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朱自清的另外三则资料在《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年谱》及以往研究界都涉及较少,陈述如下,以飨大家。 第一则为《冬日的鸳鸯菊》,是朱自清的一首译诗。该译诗刊于1947年12月3日的《申报·文学周刊》创刊号,署名朱自清,全诗如下: 《冬日的鸳鸯菊》 ——代创刊辞 簇着,小小的仿佛一口气, 不是棵花儿,倒是一群人; 好像在用心头较热的力 造他们心头自己的气温, 他们活着,不怨载他们的 地土,也不怨他们的出世。 他们跟大地最是亲近的, 他们懂得大地怎么回事; 这儿冬天用枯枝的指头 将我们拘入我们的门槛, 他们却承受一年最冷流 建筑他们的家园在中间。 《申报·文学周刊》是《申报》委托上海文艺作家协会主编,内容有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批评介绍等。《创刊声明》中说:“我们却不想提出书面主义或口号之类的高调来做标榜,只想平实地介绍一点文学知识,多登几篇可以一读再读的作品,给生活在苦难中的读者一份温暖,为新中国文学前途开阔一条大道。”朱自清的这首译诗作为代创刊辞发表,在译诗的末尾有“编者按”:“右诗原载伦敦出版之《英国现代诗选》‘Fear no more’,未注作者姓名,颇足代表近年英国诗坛作风。朱先生译稿,尤能保持原诗风格音节。今以代作本刊创刊辞,附此致谢。”可知这首译诗的来历。朱自清早年创作了不少新诗,他的译诗则较少被人注意,全集中只收有五首译诗,这不是朱自清译诗的全部,还有待继续发掘。 第二则为《开明的书》,这是朱自清为开明书店创业十周年而写的祝贺小文,刊于1936年8月1日《申报·开明书店创业十周年纪念特刊》,署名朱自清,内容如下: 书店的职务在推进文化;其成绩当以出书的精粗为断。开明诸位先生品味既高,又处处谨慎,十年来所出的书决没有滥恶不堪一读的。这该是文化界极大的欣慰。再则开明出书,似乎从开始就特别注重中学生读物。中学生是文化界的基础。基础打得好,才可盼望轮奂之美。在这一点上,开明诸先生的眼光也是值得敬佩的。二十五年七月 这期特刊除了朱自清的文章,还有丰子恺、夏丏尊、章锡琛、宋云彬、傅东华、郑晓沧等人的文章,其中还有茅盾、丰子恺、王伯祥等人的手迹。朱自清与开明书店渊源颇深,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就是1928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书店的一大批编辑如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等都是朱自清的至交好友,所以,当开明书店创业十周年时,请朱自清写点祝贺的文字也就理所当然了。朱自清在文章中着重表达了开明书店的文化品位之高以及对中学生读物的重视,这是开明书店的两大重要特色。 第三则是朱自清回答《大公报·出版界》对他提出的三个问题。这是《大公报》出版的《作家及其作品特辑》,“编者的话”介绍“这特辑是集合十八位作家对编者询问函的回答而成的,排列以收到的先后为序。上月底发出的询问函包含下面三个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是什么?2.它是怎样出版的?3.我的下一本书将是什么?”因此,除了朱自清,还有胡适、沈从文、巴金、钱锺书、郑振铎、丰子恺、李广田、冯至、费孝通等十八位作家都做了回答。这个特辑分两期刊于1947年12月11日和25日的《大公报》。朱自清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1.《踪迹》,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五年八月五版。这本书分为二辑,第一辑是诗,第二辑是散文。现在亚东图书馆已经不存在了,这本书也绝版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