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基于“中国经验”的当代文学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8-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金春平 参加讨论

    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和言说实践所力图呈现的“中国经验”,既具有历时性的核心观念,同时也在与“他者”的碰撞对话和自省中不断更新。
    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诉求始终盘亘于文学现场,并在超越“复古返照”与“移植引介”的二元格局中持续发轫。“中国经验”生成于民族传承和价值延续的文化事实,根植于大国崛起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转型,“文学性”“当代性”与“中国性”是其关键。文学性是对文学批评不能偏离本宗要旨的强调,当代性是对文学批评亟待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期待,中国性是对文学批评开展的空间语境规约。当代文学批评唯有在上述三个轴心具备与“他者”知识经验和理论资源进行对话的主体性自觉,且能从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理论展望和话语实践出发,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批评体系建设。
    以个人审美情感为起点
    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应该以美学话语的感性解放作为批评言说的基点。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分析、阐释、判断和意义的再生产,但是批评的发生始终是源于读者对文学审美的靠近、抵达和内化。文学的语言、文法、意境、人物、情节、细节等,让读者所生发的感动、同情、悲悯、愤怒或失落的情绪,以及文学所催生的极具个人性的心境、幻想、梦境、顿悟,往往具有冲破乃至摧毁文学理性框架预设的巨大潜能。这种带有充分个性化的情绪调动与感性激发,正是文学审美精神的原始发生机制。
    无论面对一个虚构的艺术真实,抑或是一个非虚构的生活真实,文学批评的审美精神都可以捍卫每一位读者的情感审判权力,尊重作品当中每一位艺术人物的自然生长,并保障读者与艺术世界的情感通融。这种以个人审美情感为起点,以评判文学美学的开拓与否、思想澄明的深刻与否为终点的文学批评,摆脱了西方文论所擅长的以理论预设为起点、以理论自洽为终点的分析演绎模式。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要立足于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审美能量的挖掘,捕捉个人阅读情感所包含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的道德自觉性、心灵理想性、人性洞察力和思想穿透性的文学感染力。
    以批评实践介入社会现实
    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应该以社会话语的文学洞察展开批评实践。社会话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大众、阶层、婚姻、经济、娱乐、消费等,当代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源于社会现实的更迭变迁。“总体性”的瓦解迫使当代文学进行类型化的叙述,乡土、都市、城镇、青春、成长、科幻、网络……题材的持续拓延正是文学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反映。
    文学对社会现实的隐秘变迁往往具有超前的敏锐性,常常聚焦于个体人物的精神嬗变与生活冲突。比如小说可以将生活事件经过艺术化的精心编码纳入虚构的文本情境,再造出超越生活事件层面的文学化意义,并展示出一种人物性格逻辑的真实可信度。文学可以只承担个人生活、存在困境和精神境况的展现重任,但是当代文学批评需要经由具体作品探究其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并与作者意图进行对话、激辩。那些借助于社会学、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政治经济学、女权主义等理论思想所开展的文学批评,无一不从属于这种社会话语分析模式。中国经验式的文学批评不仅需要清晰精确地呈现出特定社会对个体的压抑、解放等形象化过程,还要对个体与社会境遇之间的彼此促进、改造或伤害、反抗等,作出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文学判断。这种将社会话语在“文学镜像化”的范畴内进行阐释演绎所产生的理想感召力,正是文学批评介入现实社会形态改造的价值输出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