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取效行为:解决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的语言学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8-09-0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尚晓明 程璐璐 参加讨论

    从取效行为的知识、语言和行为的目的功能与不可预料效果、可预料效果和探试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全面考察患儿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产生过程,有别于以往语用能力量表仅关注患儿话语生成结果而忽视产生过程的局限,可作为制定儿童语用障碍评估标准以及提出患儿干预策略和训练方案的理论依据。
    儿童语用障碍是发展语用学视域中的一种语言障碍。Rapin & Allen认为语用障碍是一种语义—语用混乱,Martin & McDonald将其称为语用混乱,Ryder et al视其为语用困难。儿童语用障碍属于特殊型语言障碍或自闭症的子类型或相关类型。而儿童语用障碍问题在自闭症患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自闭症的核心问题是语用障碍问题。Blank、Gessner & Esposito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特点在于,尽管他们具有语言能力,但是难以与他人展开有效的交际。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数量并不少,他们的语用障碍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的主要表现
    儿童语用障碍问题主要表现知识、语言和行为三个层面。
    Bishop & Adams发现,患儿调取相关知识或百科知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言语和非言语推理能力较弱。患儿更不具备精细化推理能力,因此无法将相关知识予以整合以便进行认知假设。此外,患儿无法提取知识以便满足受话人的交际需求,缺乏调取知识的技能。因此,上述研究内容是患儿在知识层面具有语用障碍的表现。
    Bignell & Cain、Camarata & Gibson分别报道了患儿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较为困难,难以生成或理解修辞性话语。此外,Tager-Flusberg、Paul & Lord的研究也发现,患儿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难以进行适宜性回应,往往通过回声式语言重复他人话语。同时,Ketelaars 等人的研究指出,叙事能力也是预测患儿语言能力并判断其是否具有语用障碍的重要指标,并对患儿今后的学业以及社会认可方面做出有效预测。因此,上述研究是患儿在语言层面具有障碍的表现。
    Perkins、Russell的研究分别表明,患儿在使用行为辅助语言表达或借助行为进行回应时表现欠佳。另外,部分研究者,如Landa、Cross、Hill & Coufal、Mackie & Law表示,出现语言障碍的患儿一般会伴随某些行为障碍。同样,Gallagher、Hartas、Ketelaars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行为障碍的患儿也会具有语言障碍。因此,上述研究内容是患儿在行为层面具有障碍的表现。
    取效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Perkins表示,言语行为理论可为语用障碍问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言语行为理论中取效行为的内涵包括知识、语言和行为层面。它指的是说话人(患儿)为达到相应的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super goal),会求助于知识、语言和行为对受话人的心智状态或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里,知识是非言语的成分之一,包含交际主体在互有的认知环境基础上所具有的相关知识,以及借助于记忆中的假设和假设图式推演出的新知识;语言指的是话语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的传递形式,而话语的意义由患儿和受话人共同决定;行为是非言语的另一个成分,指的是患儿借助手势指示、面部表情、位置移动、点头摇头、给予物品、展示物品等行为方式传递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这样,取效行为在本质上揭示了患儿和受话人借助言语(语言)和非言语(知识和行为)完成交际的过程。
    受话人接受患儿所传递的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并对此进行解码,其解码过程或结果未必与患儿实际的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相一致,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取效效果。取效效果又包括不可预料效果、可预料效果以及探试效果。不可预料效果意指患儿借助知识来做事情是难以捕捉的,隐含在话语之中,是一种隐性取效的过程,结果具有不可预料性,这需要受话人依靠共享知识、记忆中的假设和假设图式感知患儿所调用知识的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可预料效果意指患儿借助语言传递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明示于话语之中,是一种显性取效的过程,效果具有可预料性;探试效果意指患儿借助行为动作传递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是初步探试的,潜藏在行为之中,是一种受动取效的过程,效果具有探试性,这需要受话人借助文化、认知、心理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多重解读。
    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的研究前景
    近年来,关于儿童国内语用障碍方面的研究成果鲜有报道,而语言障碍儿童研究中涉及语用障碍方面的则更为少见。多数研究集中于分析特殊型语言障碍、自闭症和弱智儿童出现的语言障碍问题,并就那些问题提出相关干预策略。然而,已有研究所提出的干预策略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因此,有必要设计出适用于我国儿童的语用障碍评估量表,对患儿进行分类,进而提出有针对性且全面的矫正干预策略。
    从取效行为的知识、语言和行为的目的功能与不可预料效果、可预料效果和探试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全面考察患儿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产生过程,有别于以往语用能力量表仅关注患儿话语生成结果而忽视产生过程的局限,可作为制定儿童语用障碍评估标准以及提出患儿干预策略和训练方案的理论依据。从取效行为视角研究语用障碍,制定语用障碍评价量表,筛选语用障碍儿童,有助于对语用障碍儿童进行分类鉴别(如知识型语用障碍、语言型语用障碍、行为型语用障碍、知识+语言型语用障碍、知识+行为型语用障碍、语言+行为型语用障碍、知识+语言+行为型语用障碍),旨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矫正语用障碍儿童。
    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研究涉及患儿言语和非言语生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这就使得语用学研究需转向实验语用学,因此可以借助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言语病理学、统计学、临床医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或实验手段,探究患儿语言习得过程的语用机制,以及患儿大脑如何使交际目的和超级目的与交际效果相契合的过程,深刻揭示神经元的生物本能属性,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从而为李宇明教授提出的“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这一论点提供有力支撑,为语言学发展为一级学科指明方向。
    同时,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研究还涉及信息处理的过程,即神经网络。这就为借助人工智能揭示患儿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以及单元之间的运作方式开辟了新途径。事实上,人工智能属于机器学习,机器可以模仿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即依据取效行为中知识与不可预料效果、语言与可预料效果、行为与探试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激活患儿的相应脑区,这样便为机器根据患儿的具体语用障碍类型帮助患儿进行矫正与康复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取效行为是解决儿童语用障碍问题的有效途径,应从取效行为的知识、语言和行为的目的功能以及透过知识、语言和行为分别达到的不可预料效果、可预料效果、探试效果之间的关系出发,定位患儿的语用障碍类型,旨在解决其语用障碍问题,为我国语用障碍患儿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支持和帮助,为政府机构制定儿童发展和健康决策规划、开展特殊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有助于从跨学科视角深入研究语用障碍问题,实现语言机器的智能化,建设好语言学学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用障碍干预策略的取效行为研究”(17BYY09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