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地气》: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

http://www.newdu.com 2018-07-30 文艺报 许晨 参加讨论

    “包棕子、插艾草、赛龙舟”,在大街小巷飘荡着的棕叶芳香里,在城乡百姓开心快乐的“端午节”假期里,我读到了一部名为《地气》的散文选集,感到是那样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一种脚踏实地、亲近母亲的情愫油然而生……
    此书的作者是我在《山东文学》工作时的主要作者和文朋诗友。由他精挑细选、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部选集,则更加鲜明地彰显了他散文的艺术特色和文本价值。
    《地气》一书编为四辑,分别是“乡情如酒”“亲情暖心”“真情在胸”“家国情深”,长短不一,加上自序和跋文,合计70篇作品,可以说经过了精心结构和编辑,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组合,犹如一部宏大的交响乐,有序曲、有分乐章,通过呈示、展开、递进达到高潮,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最后是尾声,余音袅袅。
    本书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那就是每篇结尾处均有一个扫描二维码,读者阅完此文,用手机扫一扫就可聆听到配乐朗读。看书看累了,可以闭目养神、屏息静气听一听音乐美文,仿佛神游天上人间,配乐与同篇散文内容相得益彰。或激越、或委婉、或明快、或绵长,宛如炎热的夏日里迎来了一场清新的细雨,将弥漫在心头的躁动一扫而光,使人好像置身于澎湃的大海边,抑或是空旷的山谷里,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仰天长啸一声,感觉到大千世界是这样的美好。这是传统的文学艺术与现代高新科技的双赢结合。
    当然,形式为内容服务,外表装潢和制作再漂亮,如果没有丰富多彩、深刻感人的描写与立意,也是徒有其表不足为训的。厉彦林的散文恰到好处地将其统一起来,内外一致,表里如一,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和完美呈现。
    优美清新而富有哲理的诗画语言
    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一部作品拿到手中,读者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厉彦林的散文语言堪称妙笔生花。由于他早年酷爱读书写诗,经受了古今中外经典的滋养和字斟句酌的提炼,加之从小生长在山村乡里,热爱父老乡亲和故土家园,吸收了许多民间生动的语汇,融会贯通化用在文章里。这就使他磨砺出一支如诗似画的文笔,读者在阅读中如同随着作者的描绘,徐徐展开了一幅具有地域色彩的沂蒙风情画,且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种种况味。譬如《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
    春天的山村就像处于变声期的孩童,日渐丰满,悄然漂亮,四处散发泥土的清香。夜晚与爹娘拉上半宿呱,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只觉得厚厚的、暖暖的,有一股阳光的味道一直暖到心底,滋养着宁静、甜美、温馨的梦乡……
    因为,主题思想通过语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才是上佳之作。这样的作品在《地气》文集中,可以说俯拾皆是,琳琅满目。
    朴素深切且感人至深的真情抒发
    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都脱不开一个“情”字。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其中均润染着深深的感情。具体到散文领域中,尽管有抒情散文、写人纪事散文、说理散文之分,但至高境界应该都是“真情实感”。这在厉彦林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气》四个小辑的题目处处不离“情“字,而所有的文章亦充满了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可以说把人间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感地动天。尤其这种抒情不是虚无缥缈天马行空,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土地之中,甚而朴素到土得掉渣,通俗得家长里短,但强烈地引发人们心灵的共鸣。
    请看《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中的这段描述:
    我第一次听到《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时,想起娘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禁不住一阵心酸,泪涌眼眶。是啊,时光穿梭,流年飞逝。我的老母亲已经腰弯了、背驼了……弯腰驼背的娘刻满一身辛劳和岁月风霜,已失去了青春风采,却依然是我人生的依靠和灵魂的拐杖。每当清静下来,每当回到村口的时候,我的耳畔就会真真切切地响起娘温馨的呼唤,刻骨铭心,绵绵长长……
    每每读到这里,眼睛就会不由自主地模糊起来。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句表达了人类最真最美的情感。是啊,不管你是黑眼睛蓝眼睛,还是黄头发黑头发,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母的情,那是最无私最珍贵的。在作者的笔下,父爱重如山,母情深似海,深切震颤着读者的心灵,阅读之后犹似拨动过的琴弦,久久不能平静。
    此外,文集中还有描绘真挚爱情的《草戒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还有抒发热爱中华之情的《中国红》,“她是每位中国人心头一团昂扬向上、不熄不灭的火焰。”当然,更多的是浸透在作者骨子里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故乡的一缕炊烟、山村的一声犬吠,乡亲的一壶老酒,都让作者情牵梦绕。
    脚踏实地又真实生动的生活写照
    我与作者都是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的人,读到他讲述乡间岁月的作品,倍感熟悉和亲切。虽说我是在鲁北的一个小城中长大,并不是如他那样从沂蒙山乡走来,可许多亲戚友人均在农村里生活,每到寒暑假,总想着回村里的“老家”。所以,厉彦林笔下那些艰辛而有趣的故事,勾起了我心中强烈的共鸣,仿佛又回了一趟“老家”。
    比如《旱烟袋》中的爷爷挂在嘴边上的缕缕青烟;《年夜饺子》里为了吃上包着硬币的水饺,孩子们撑得肚儿圆;以及《自行车》时代谁家拥有一辆“永久”牌,不亚于现在驾驶宝马车的梦想和荣耀。不一而足,活灵活现地描画出一幅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间场景。
    这为逝去不远的时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也为后来的人提供了真实生动的生活记录。它不仅仅是怀旧、存念,更为重要的是从艰苦却不失昂扬和温馨的日子里,撷取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撸起袖子迈开大步走向远方和未来。
    两副笔墨写意境高远的家国情怀
    作者是一名来自老革命根据地的作家,耳濡目染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的历史,笔下除了“小桥流水人家”似的温馨与亲切,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与担当。在写作以故乡和村庄为题材的散文的同时,他还用深邃的思考和饱满的激情,结合近现代神州大地的风云变幻,以及当代改革开放的壮阔波澜,抒写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命脉和时代精神的篇章,可谓挥动如椽大笔,描绘热血春秋。
    收在《地气》选集中的第四小辑,基本就是此类作品的集中展现。比如《人民》《土地》《故乡》《醒了,中国雄狮》《中国红》等文章,直抒胸臆,气壮山河,读来振聋发聩、荡气回肠。
    这些史诗般的“大散文”,诠释了作者那渗透在骨子里的红色情结。他不但会用“小桥流水”的笔法,赞美土地故园之情,同时也会用“大江东去”的笔法,写出大气磅礴的文章。就像古代爱国诗人陆游那样,哪怕一介书生身在孤村,犹思报国之心: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无论哪一种笔墨,呈现在这部文选中都鲜明地表达了厉彦林的文学思考:那就是人啊人,走出乡村走向远方的学生、游子、战士,特别是执政的共产党人,永远要连民心、接地气!这个地气从大处讲,是指从政者心里始终要装着人民,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依靠大地母亲,方可力大无穷战无不胜。从小处讲,则是一直不要忘记自己的根,站得直,走得正,才不会走岔道、摔跟头。那一条条山村小道、一卷卷沂蒙煎饼,不就是暖人的、养人的地气吗?
    蓦地,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闪亮在我的脑海里:捧读欣赏这本散文选集,宛如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那么温馨、那么亲切,浑身上下顿时充满了豪情和力量!诚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文章也是如此。相比而言,我更为喜爱文集中那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乡情篇章,希望作者多写这样的作品,更有特色,更加感人。
    走笔至此,意犹未尽,不由得再次打开手机扫码书中的一篇《青石小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那醉人的美文,一天的疲惫不翼而飞:“站在小巷中央,默默沐浴着雨丝,或者依偎在墙角,静心聆听一页页吹起的尘封记忆。风柔柔地抚摸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栖落在树杈上,静静地梳理新长出沾着水珠的羽毛。一切如此静谧,好似怕惊扰了一个遥远的梦。”
    听着,听着, 我好像也回到了“我的故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