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于蕾:《国家宝藏》印证中华民族基因密码

http://www.newdu.com 2018-07-18 长江日报 李煦 参加讨论

    
    于蕾
    
    《国家宝藏》于蕾 吕逸涛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5月
    试卷中的热话题
    于蕾,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1998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她曾担任多款深受大众欢迎的节目编导及制作人,是2012、2013、2014、2015年四届央视春晚总撰稿。
    6月27日,她在微博上发了武汉市某区的语文期末考试卷照片,第一页的7道题占了10分,居然全部取材于《国家宝藏》。
    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一种收获——收到了天南海北的卷子。除了语文、历史、政治、文综,甚至还有英语和化学,都从《国家宝藏》取材。有评论写道:“《国家宝藏》,政治卷子的常客,文化生活的套路,英语阅读的嘉宾,语文作文的材料,出题人的宝贝……”
    特别是今年的北京中考作文题,“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很多家长都在议论,幸亏让孩子看了《国家宝藏》,看了节目的孩子写这篇作文都是信手拈来。
    进入试卷,这是于蕾最喜欢的两种社会反响之一;另一种则是“博物馆里排大队”。在于蕾看来,这就是《国家宝藏》的宗旨——让文物活起来。
    眼下,由于蕾主编的《国家宝藏》纸质版已经出版;而电视版第二季正在紧锣密鼓中,预计年底播出。第一季的成功源于什么,第二季能否保持势头?《读+》专访了于蕾。
    中国原创“文博+综艺”模式诞生
    【提问背景:目前中国电视综艺缺乏原创,很多火爆的节目模式是购买境外版权引进的,有的甚至涉嫌抄袭】
    读+:《国家宝藏》筹备之初,你曾经到英国交流,在那里受到了什么启发?
    于蕾:当时是央视创意大赛,全台征集了几十个方案,选出6个到英国做交流。英国在综艺节目领域是创新前沿,好多最火爆的综艺节目形态都来自英国,我也构想了一个方案入围,名字就叫《国家宝藏》,但是演变到现在,可以说留下的只有名字,所有的框架、形态都变了。
    我们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上了42天的课程,他们组织了英国电视圈真正在一线工作的各个工种的人,来给我们上课,其实就是看了整个英国电视创意产业的全貌。我们也去了很多节目制作公司参观和交流,看了一些大的综艺节目的录制。
    在英国有3个收获,一是增加了自信心。发现我们其实跟国际最前沿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包括资金、设备、视野、信息、速度、智力水平等等,其实这些都不差。
    二是对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伦敦的博物馆离普通民众的生活特别近,老先生老太太在博物馆里画画,小朋友在里面上课,年轻人在博物馆里谈恋爱,还有火爆的博物馆露营,这个要提前一年预订。在大英博物馆,我碰到一个中国青年,用中文给一群年轻人讲解中国陶瓷馆里的千年流转,从元青花的舶来史到鸡缸杯的传奇,从“金粉世家”与陶瓷烧造的掌故到现代景德镇的巅峰技艺……他的讲解逻辑完全原创,却能做到声情并茂、有理有据、有情有趣。我瞬间被“圈粉”,得知他是正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博士的留学生,后来他成为我们策划组的编外。
    三是看到了英国同行特别踏实的精神。我们特别擅长于干急活重活和快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最节省的成本去完成一个项目,但是老外好像不是这样,一个事情该是几步,他一定要走这么多步,比方说他们如果做一档真人秀,需要12个人,他们就真的会用4到6个月的时间在几万人里面筛选出12个人。如果是我们做,我会先想这12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组合,有男有女,有各种职业和性格,然后按图索骥找这样12个人,可能工作很快就干完了。
    这两种做法结果怎么样? 如果我运气好,那么可能做到个80分90分;如果我运气不够好,比方我在一个月之内找到的人不合适,可能我就只有65分70分。但是外国同行按部就班的这种精神,会保证他们无论如何都低于不了80分。如果双方都运气特别好的时候,我们可能做到95分,但是他们可能就会到98分。然后你会发现好像我们总是差人家那么一点、差个两三分,这其实就是对于辛苦的一个回报。这个是我在英国得到的最深感慨。我觉得一定要有一缸水,然后才能倒出一杯最好的给观众。所以《国家宝藏》光是“思考”就花了一年,我见了各行各业的人物,艺术史、博物馆、社会学、考古学的,还有话剧界、表演界的专家,还有做非遗保护的冯骥才先生这样顶级的专家,跟他们聊,不停的去打磨和思考,我们到底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样子? 然后也做了很复杂的博物馆的调研,慢慢才把节目打磨到今天这样。
    读+:《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一种中国原创的“文博+综艺”模式的诞生? 我们在这个领域,是否有资格与国外对话了?
    于蕾:绝对是首创,外国同行也承认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今年4月7日,我们去了戛纳电视节,向全球顶尖的行业大佬和模式买家们推荐了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国家宝藏》第一个开场,这是戛纳电视节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原创节目模式推荐会。5月份,我们再次去了伦敦,在大英博物馆和威斯敏斯特大学做了两场交流活动,同行们评价都特别高,觉得非常棒。我们现在跟BBC谈一个合拍的中国国家宝藏纪录片;也希望把这个模式落地到欧洲做一个海外版,这两个事情都在推进。
    云梦秦简从“冷门”变成明星
    【提问背景:辽宁省博物馆曾经给于蕾打了一个半小时的电话,希望说服节目组可以不选鎏金木芯马镫。博物馆的理由是,马镫实际并不好看,也不能代表辽博的水平,达不到国宝级别。但于蕾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这副马镫是全世界最早的双马镫,很可能证明就是中国人发明的双马镫,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造就了欧洲的骑士时代。这是它的最大价值。】
    读+:《国家宝藏》展示了27件藏品,其中有些比较“冷门”,有些可能并不是那个博物馆最看重的;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这背后有一种怎样的历史观、价值观?
    于蕾:选文物的这一个阶段是最为慎重、最为花时间的一个阶段。有些文物你看第一眼的时候觉得特别可爱,特别有意思,但是你回过头来再研究,发现它所有的“有意思”都在那第一眼里看尽了,没有延展的空间,我们就会把它替换掉。
    我们不大考虑二级文物还是一级文物,也不看它是否禁止出境。我们选择的是,能够印证了我们民族的某一个基因密码的东西,它要能代表中华民族一个性格的维度。我们希望让人们通过这件器物,能够感受到我们今天为什么以这种生活方式存在,我们今天为什么有这样的审美?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饮食兴趣爱好? 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哲学、这样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每一件选择的文物都不能是停留在历史阶段的老古董,必须要找到它对于当下的意义。比方说虎符,老祖宗如何控制信息的安全,就讲到了当代的密码学;比方说云纹铜禁,我们说到了“失蜡法”和熔模铸造,讲到了我们的航空发动机。
    读+:湖北省博物馆在电视和书里都在故宫后面排第二,最终入选《国家宝藏》特展的展品,是“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什么不是更加有名的曾侯乙编钟或者越王勾践剑?
    于蕾:湖北馆为什么会排得那么靠前,是因为湖北馆的文物基本上我们没有经过太多的反复,特别早就锁定了,因为曾侯乙大墓实在是太精彩,真的是无与伦比。
    但是其实编钟也是犹豫过要不要放弃的,因为觉得它太有名了,没有人不知道,在各种不同的节目里面,这种复制版编钟做表演也特别多,但是我去到湖北省博,在编钟面前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它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一瞬间就会被它震撼掉,然后你觉得还是要讲,它有那么好。然后它“前世传奇”楚王送钟那个剧本也是我们比较喜欢的,特别有中国式的那种话语玄机。
    为什么最终入选特展的是云梦秦简? 我们去的时候,湖北省博给我们推荐了10件备选,里面最生僻的就是云梦秦简,我们把整个湖北馆上上下下都看了一遍,都没有看到云梦秦简。方馆长也非常坦然,说秦简本身就是一个竹条,不好看,上面都是篆字,很多人不认识,观众不会有兴趣,多年之前展出过,但是没有人看,所以就一直放在库房里。
    当天下午,我们跟方馆长还有一些专家座谈,其中就有发掘出这批简的陈振裕老爷子,老爷子特别可爱,玉树临风的,然后拎了一个大兜子,装了几本特别厚特别大的书。
    然后我们就问到了秦简,听说里面有刑法的内容? 他说有有,然后从旁边的大兜子里面掏出本大厚书,翻到那一页然后给我们念,真的是如数家珍。他说到云梦秦简有环保内容的时候我就很惊讶,我说那时候连污染都没有,怎么会有环保。他说有,然后又翻出大书来,然后念什么春二月不能砍树、不能打鸟之类,我们真的很惊讶很感慨。
    这样就锁定了秦简,然后觉得让陈老爷子一个人在那,只是讲它的考古价值,感觉这个事情又留在过去了,并没有真正的把文物的价值最大化。于是我们就又找了3位武汉民警,有户籍警、刑警还有法医,每个人的工作本身都能映射到秦简里的一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我们古人的思想到今天还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
    概括来说,秦简是一个非常有层次的文物,是我们特别喜欢的类型。它有“喜”本人的敬业,有秦代大历史背景,你能通过秦简看到为什么秦能够统一中国,他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有先进的法律,还有如此兢兢业业的严明法度的基层官吏,能看到考古人对于他的这种努力,然后你还能够通过这些汉警们的拼搏,感受到他们其实就是当代的“喜”,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付出,才造就了当下中国的平安和繁荣。秦简的层面极其丰富,虽然这个东西很朴素,但它能够带出来的气象更大。所以这就是最后特展选择了秦简,而不是编钟和越王勾践剑的原因。
    然后,现在云梦秦简变成了一个明星文物,据说就摆在越王勾践剑的旁边,大家都去看它,我觉得特别好。
    “年轻的上下五千年”妙手偶得
    读+:第一季播出后,观众的反响和评论中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于蕾:每期节目完了我都在网上看弹幕,有很多写得特别好,比方说有孩子写“我觉得我小的时候爱国,是因为爸爸妈妈老师教我要爱国。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我爱国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她。”还有这样写的:“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我觉得生活在中国特别幸福,因为国家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多文艺、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大家不仅仅是评论点赞,大家还参与,变成了一个粉丝的狂欢,大家给这个节目画漫画、拍片子、做MV,然后做展览,捏泥人,还有大批的孩子发宏愿说要走遍九大博,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初衷——让文物活起来。
    读+:第一季节目在调动资源方面做到了极致,第二季何时播出? 能否保持水准?
    于蕾:框架目前不会变,因为我们所有的观众期待的都不是换成一个别的节目,它还一定要是《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季给大家的是惊喜,第二季就不是惊喜,而是要满足期待。我们现在初步设想,我们还是这样的“1+8”九个博物馆的结构,讲的是另外的故宫和另外八家博物馆,那么新的博物馆就会带来新的文物,新的文物就会有新的故事,新的故事,就会有新的国宝守护人,所以内容是全新的,逻辑是观众很熟悉的。我们也会在视觉体系上做进一步的提升。
    保持水准压力很大,内容还是第一位的,还是要提供最好的内容给大家。湖北省博那一集,晚上7点就要播了,我们一直改到早上7点,就一直改到不能再改了为止,不停的打磨,因为文章不厌千遍改,不到最后一刻我们总觉得不够好。目前在做博物馆的调研,就是我说的最最基础,需要最认真最慎重时间最长的工作。争取到今年年底推出第二季。
    读+:《国家宝藏》有句开场白“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到底有多年轻? 也就是上下五千年”;你为《国家宝藏》这本书写的序言题目也是《致我们年轻的上下五千年》,这句话你是怎么想到的?
    于蕾:这句话是我们节目的灵魂,但属于“妙手偶得”。我们第一集的文案打磨了很久,我觉得张国立老师出来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比较亮眼的开场,一种脱口秀的感觉,我自己比较喜欢比较脆的、短促有力的风格,所以当时就想到这句话,写上之后自己挺满意。但是并没有想着这句话一直不变,我想的是每一期开场的时候都应该设计一个特别的语言。后来发现中间有一期换了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粉丝在网上都蹦出来说“我们的口号呢?”然后这句话就一直沿用下来。
    后来发现这个口号确实特别合适,整个节目虽然在讲述一个古老而厚重的内容,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年轻蓬勃充满朝气的气质;我们的民族也是这样,有非常长的历史,但是当下又是特别有激情充满活力的一个国家。我们的节目口号就这样诞生了,只能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