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异质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新诗(2)

http://www.newdu.com 2018-06-28 文艺报 徐可君 参加讨论

    诗歌的第2节体现出诗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冷静反思。诗人敏锐地发现,地铁里不存在阶级的差异——“所有的人:工薪白领、游客、下级官员/还有行乞者、卖唱者/从孕妇跟前姗姗走过。”这几句诗是对地铁中客观景象的直接描述,而紧随其后的诗句则是由客观情景引发的主观感受,诗人选择了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一根粗绳将他们临时拴在一起/一根浸泡着啤酒花或汗味的/钢铁与铝的合金之绳”。笔者认为,“一根粗绳”的隐喻在此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地铁的形状就像是一根由钢铁和合金铸造的“粗绳”;另一方面,这根“粗绳”亦象征着工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文明,这种现代文明具有将个体“异化”的特征,通过分工高度明确的资本运作,现代社会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虽然处在社会上层的人群偶尔还是会选择坐地铁,但他们却难以理解底层人群的困境和悲伤。
    第3节更是对第2节的主题进行了补充和延伸。诗人以一种抽离的态度“爬上地层”并打算客观地审视自己,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然是一个“苍老而愚钝”的老人,一个社会上的“零余人”,已经不能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然而,匡满却以一个诗人的独特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并试图寻找人生真正的价值与意义。以下几句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志趣:“我只能王顾左右/佯装寻找草籽、柳条或者雨帘”。这些意象——草籽、柳条、雨帘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东西,它在庸人的心中根本就是微不足道而毫无价值的,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这些意象都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正如同地铁的意象一般,可以催生出瑰丽的诗篇。接下来两句中,诗人颇为自如地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而脚下的地铁居然逐渐长大/繁衍而成粘状的蛛网/吸纳着因城市膨胀/不断沁出的血滴”。在诗人的幻想中,地铁变成了一个巨兽一般的怪物,它那蜘蛛网般的身体可以吸出“城市的血滴。”这几句以光怪陆离的魔幻笔触道出了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生存的巨大压力。阶级的差异无法忽视,城市中的人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各自的失落和期待。
    第10节的开头4句与第1节遥相呼应,解释了“三月的榕树”如何最终成长为“六月的森林”——“我在地铁里老去/三月的根须六月已长成森林/生灵们轮番浮出地面/呼唤温柔的暴风骤雨”。“森林”和“温柔的暴风骤雨”等隐喻都是为了说明,如果个人的力量尚不足以改进社会现状,那么群众的呼声就像六月里的暴风雨那样,虽然微弱却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推动社会改革。诗人不仅表达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亦期待着年轻人能让我们身处的时代变得更加美好——“它传达着地母融化一切的意志/因为地铁里同时深藏着/上苍关于自由幸福的种种暗示”。
    匡满的长诗在形式上与惠特曼的“自由诗体”颇为相似;在诗歌内容上,惠特曼对肉体和精神的热情讴歌,他那充满活力和号召力的语调,在匡满的诗歌中亦有所体现。《我在地铁里老去》的第10节中流露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与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中的如下诗句作一个比较——“我知道上帝的手便是我自己的诺言/我知道上帝的精神是我自己的兄弟/所有出生过的男人也是我的兄弟,女人是我的姐妹和情侣/而造化的一根龙骨是爱”。这种上苍赋予人类的“大爱”正是幸福的源泉,亦是人心之所向。
    《我在地铁里老去》的第12节中,诗人终于找到了一种面对世界的完美方式——“我得以以微尘的方式/接受阳光最后的拥抱/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去拥抱松林和大地/我知道微尘的方式就是大爱的方式/渗透的方式 普降的方式 无边无涯的方式/我将多么幸福 当我尘埃落定”。匡满试着幻想自己最终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将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微尘的姿态”就是他获得幸福和安宁的惟一方式,虽然渺小得微不足道,却已然融入了大自然中,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进人类的灵魂,触手可得,无处不在。
    匡满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基于中国新诗的传统,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内在气质上则继承发扬了郭小川的革命浪漫主义,与中国朦胧派诗人的精神脉络一脉相承。匡满近年来发表的三首长诗《我在地铁里老去》《航班延误》《回归平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纷繁复杂的意象格外引人注目,寄寓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悟,包括对其个人经验的总结与回顾,对时代精神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