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汉语的语文词典自古以来都很重视词语的形、音、义的标注。而实际上,在确定一个词的信息量时,单靠这三个要素是不够的。一个词除了具备这三者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词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能发挥的能力与作用,即词的功能或用法。 词的意义和词的用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词典的任务就是帮助读者了解词义,掌握词的用法。关于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从不同角度作了充分的论述。如当代语言学家罗宾斯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可以看作是它作为不同的句子的一个基本成分而被使用的方式。词典的工作就是概括地诠释语言里每个词在某类句子中的使用方式。”词典学家兹古斯塔也说:“词典编纂者的基础是指称词(词汇单位)。词典编纂者还不得不把所有的词汇单位收进词典。标出这些词汇单位作为句子的个别成分所具有的种种功能,而不管是指称功能,还是情态功能、实用功能或语法功能。这些词汇单位都是语言系统的单位,它们在造句中,有不同但类似的功能。这种观点不仅有理论作为基础,而且也出于实际的考虑。……无论如何,词条的任何和词义相关的功能,甚至纯语法功能,都要在词典中标出。” 在形态发达的语言里,词典一般在释义时首先表明词性。通过标词性把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但是在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的汉语里,由于还没有一套为大家普遍认同的词类划分体系,词的语法功能的描写不得不占据主要的地位。《现代汉语词典》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不仅明确标注了封闭词类的词的词性,如代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象声词等,而且在释文和引例里尽可能地提示出词的语法功能。如: 多:副词。①用在疑问句里,问程度。 不休:不停止(用作补语) 不一:不相同(只作谓语,不作定语) 《现代汉语八百词》率先自觉地对汉语虚词及少数特殊实词的结合能力、用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很具详解词典的风范。但由于它主要是“供非汉族人学习汉语时使用”的,收词太少。可喜的是,近十几年来,沿着这条路子重视结合义项描写词语用法功能的汉语词典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了,不仅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孙全洲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更有面向本族人的《动词用法词典》(孟宗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实用汉语形容词词典》(安汝磐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实用汉语用法词典》(周行健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遍,湖南出版社,1991)、《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李忆民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新编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冯志纯、周行健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张寿康、林杏光主编,商务印书馆,1996)、《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王国璋等编,商务印书馆,1996)、《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词条13000多,周行健等主编,学苑出版社,1997)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