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烛·蜡烛·蜡炬

http://www.newdu.com 2018-06-2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黄金贵 参加讨论

    “郢书燕说(悦)”是个众所周知的典故。楚国的郢都有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因为晚上写信时烛光不亮,就对侍者说“举烛”,结果自己却糊里糊涂把这两个字也写在信上了。燕相收到信看了很高兴,对国君解读说:举烛,就是要清明治政;清明治政,就是要荐举贤人任职。燕王也很高兴,就照办,国家果然治理得好了。
    这是典型的穿凿附会,尽管效果奇佳。关于故事的思想内容许多书文都有分析,但是对于“举烛”本身却缺少研究。一般选本都译:举烛,把烛举得高些,有的连环画这样描绘:一个文官模样的人跪在案桌前,在竹简上写信,旁边侍者先低擎后高举一支蜡烛……
    这个故事见于先秦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烛”的本义就是火炬。那时候的烛,不是蜡烛,就是火炬。《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跋”指手把处。孔颖达疏:“古来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炬,束苣苇而成故称“炬”,点火后燃以照明,主要用于室外举着行走。烛也用于室内,可以擎举,如“郢书燕说”中的“举烛”。一般是置放,置烛之器称“槃”,也叫“灯”。梁简文帝《对烛赋》:“于是挂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绩”是纺麻线。女子夜里纺绩,其两手都在操作,不可再执烛,必置烛灯盘以照明。“郢书燕说”中写信的人一面写信一面说“举烛”,可见原先烛是安放着的,因而应译作:把烛灯举起来。从它可以固定、后世圆柱形的形制看,早期烛也应该是圆柱形、裹束甚坚的火炬。
    后来,出现了蜜烛。《西京杂记》说:“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枝。”这还不是蜡烛。大约到晋、南北朝,才有了蜡烛。《晋书·石崇传》说王恺“以■(饴)澳(沃)釜”(饴糖洗锅),石崇“以蜡代薪”互相比阔气。《世说新语·雅量》:“(周仲智)须臾举蜡烛掷伯仁。”当时蜡烛还属高档品,一般还是用麻、苇的烛。到唐代才普及了蜡烛。唐河东道晋州的贡物中就有蜡烛。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诗:“烛泪粘盘垒蒲萄。”燃蜡可流如泪。蜡烛色白,常称“银烛”。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值得注意的是,蜡烛又称“蜡炬”。杜甫《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烛本是炬,“蜡炬”反映了蜡烛与炬的渊源关系。
    因此,看古典作品时要注意,南北朝以前的“烛”,当解为火炬、炬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