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如何让“艺术打卡”不止于“到此一游”

http://www.newdu.com 2018-06-14 文汇报 黄启哲 参加讨论

    “打卡”似乎正在成为看艺术展、逛美术馆的新风尚。翻看知名图文分享应用,有关展览如何拍出美照的心得笔记高达上万篇;而把美术馆、艺术馆作为小众拍照胜地推荐,更是成了热门话题。相比于欣赏艺术本身获得精神满足,艺术品似乎更多地扮演了 “美照”背景墙的角色。
    “艺术打卡”的风潮下,如今置身美术馆,仿佛置身热门景点。就拿之前开展的某美院毕业作品展,因免费对公众开放,着实成了打卡拍照胜地。不少穿着时尚艳丽的青年男女在画作雕塑、装置艺术前摆出各种造型,另一边的摄影师装备 “长枪短炮”,快门响过一阵,很快又集结至下一个展品。一些颇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前甚至排起拍照队伍。嘈杂的环境和紧张的拍摄下,由于毕业展保护措施不及专业艺术馆、美术馆的珍贵藏品,展览仅过去一天,就有部分展品损坏。而在网上浏览这些照片,精心标注的不是展品名称或是艺术理念,而是身上衣服的品牌、价格以及拍照姿势小贴士。
    艺术展、美术馆成为 “网红”,观众有热情看展,固然是可喜的现象。周末休闲、外出旅游 “打卡”艺术馆美术馆,令艺术与餐饮、购物出现在同一份“卡单”之上,也可视为大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和审美诉求逐步提升的缩影。社交媒体时代,用拍照 “打美食卡”“打健身卡” “打旅游卡”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同时, “艺术打卡”的出现,令人欣喜。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品不仅能天然营造 “美照”氛围,还能突出 “小众”气质,自然进入追求时尚青年的视野。有一些鼓励观众合影互动的艺术展。例如沪上正在展出的莱安德罗·埃利希个展 “虚构”,只有参观者置身展品之中,才会出现 “漂浮” “隐身”的特效,从某种程度上完成艺术家的创意,让人从中感受趣味。
    不可否认的是,当 “打卡”风潮蔓延至艺术场域,大大提升了艺术的传播效果。一些博物馆、艺术馆或展方看到了其中的文化 “商机”,甚至以 “打卡网红地”字眼来进行宣传。然而以流量带来注意力之后,如何引导观众在拍照打卡之余 “走心”欣赏,更加关注展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营造更为安静有序的观展氛围,是目前相对缺失的。
    相比于剧场演出前的配套导赏讲座,许多美术馆、艺术馆的展品藏品相对 “沉默”,与观众的互动也相对较少。要让 “艺术打卡”不止于 “到此一游”,需要展方通过展陈方式,更好地帮助观者读懂作品,了解作品,参与艺术之中。比如,马德里的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在展出 “镇馆之宝”毕加索的 《格尔尼卡》时,用几个展厅全方位展示其多幅草图、早年的报道评论、展览海报等文献资料,帮助观者更好地了解其诞生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说到底,提升大众审美和艺术欣赏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 “镜头聚焦”带来的网红流量,真正变成“放下相机”用心凝视的文化力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