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全国网民,上网时要始终紧绷一根弦

http://www.newdu.com 2018-06-13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有一种力量,看似无形却极其有力,斑斓多姿却直指人心,这就是舆论。
     
    互联网是人们宣泄情感、表达利益、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产生、影响乃至放大舆论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在反腐监督、政务交流、了解民意等方面,网络舆论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从这些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来看,不少案件都是先由网络热议引发关注,随后相关执法机关迅速介入调查,最终使得违法事件得以真相大白。如前些年的“表哥”“房姐”以及最近“大火”的“严书记”“王主任”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查处的。
    网络舆论对于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反腐效率等方面无疑是好事。但它同时又是把双刃剑,当网民剑走偏锋、缺少自律时,当网站哗众取宠、利令智昏时,其破坏力也暴露无遗,例如网络暴力。
     
    女童王凤雅的离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其母亲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并且在“网络大V”的舆论导向下被网民贴上诸多负面标签,成为众矢之的。虽然最终真相水落实出,但是对于舆论给这一家带来的伤害却难以弥补。
    网络舆论利弊共存。它既可以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对潜在腐败分子形成震慑。同时也因部分人群的肆意宣泄无处安放的情绪,正在逐渐偏离正常轨道碰触着人们的道德底线。那么,如何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舆论拥抱主流,回归正能量,这是我们每个人始终要紧绷的一根弦。
    网络反腐需要网民、媒介和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依托网络,网民享有反腐话语权,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信息载体,通过曝光私人信息、揭露个人隐私、举报奢侈消费等方式,抨击政府官员渎职失职、权力滥用等行为。
    反腐信息披露→网络热议→媒体追踪→事件放大→反腐机关介入→真相大白,这是网络反腐运作的基本流程。其中,网民,既是线索的供给者,也是民意、舆论的生产者,是网络反腐的群众基础。媒介,是网络反腐的载体和推手,其中包括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政府,或者是专门的反腐机构,对网络反腐的态度和政策则是网络反腐成败的决定性因子。只有在网民、媒介和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下,网络反腐才能达到惩戒腐败、遏制权力滥用、宣传廉政文化的目的。如最近备受关注的“严书记”事件,因网友曝光“严夫人”的不适当言论,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从而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最终导致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此次事件再次证实了网络舆论强大的纠错力量。
    网络反腐的特点有哪些?
    腐败曝光存在一定偶然性。“大数据时代,网络反腐线索发现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意在印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是,事实告诉我们,“伸手”不一定“必被捉”。在网络反腐领域,网民提供的包括帖子、图片、视频等海量信息碎片中,必然存在与腐败相关的只言片语。但,单独的一段文字、一张图片,并不能引致网络反腐事件的发生,只有在“有心”网民将具有相关性的信息碎片“拼”起来之后,才能吸引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最终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
    超高的成功几率。就已经发生的网络反腐事件而言,任何腐败行为只要被网络曝光,“问题”官员只要被网民盯上,就很难逃脱网络围观下的“天罗地网”。在“表哥”事件中,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因为在车祸现场的一个不合时宜的微笑,而成为网民们挥起道德大棒的对象,顺藤摸瓜,“人肉”出一系列可能的腐败线索,最终被“斩落下马”。又如“房叔”蔡彬,自被网曝拥有21套房产之后,便始终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广州市纪委的介入之下,也只能黯然离场。除此之外,“下跪副市长事件”“天价烟事件”“公费旅游事件”“日记门”,最近被曝光的“严书记”等网络反腐事件的成功,均印证了网络反腐的高成功率。
    网络暴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对于网络暴力有人认为,它是指某些网友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舆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而且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甚至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处罚。还有人把网络暴力定义为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具体表现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从这可以看出,称之为网络暴力,是因为注重这一类现象中网民行为的暴力色彩,以及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恶劣影响。
    按照某些网民的逻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如果这种舆论嘲讽得以盛行,今后必将有更多的人遭遇网络暴力的伤害。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里对群体做出如下论述: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有时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换句话而言,群体对个体的肆意否定,其影响力强大到足以破坏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例如乘坐一辆出租车:车上的四位乘客认为可以不埋单,而只有司机一人觉得应该埋单,如果少数服从多数,则司机利益会受到损害,原有的社会秩序,即打车付钱的规矩会被打破。在网络群体中也如是,当大多数网民都在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情进行指责的时候,这个群体的观点容易影响到其他人。因为当其他网友在看到这些舆论评论后,往往会先入为主,被已经形成一定流派的舆论导向所影响,被网络群体思维所误导。
    网络暴力危害诸如此类,它不仅混淆真假、侵犯当事人权益,最致命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网民的道德价值观。如若一直放任不管,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将是无法衡量和难以控制的。所以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这点出了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亟待改善的现象。
    如何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清朗网络空间?
    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路径,“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可见,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至关重要。无论是网络从业人员还是全体民众都必须始终紧绷这根弦,不能让网络残存任何“法外之地”,真正让舆论拥抱主流,回归正能量。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冲突与反思中的青少年:当代少年发展问题研究》 《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行动逻辑》,人民网、新华网)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