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术语改造 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危机不断显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仍然还有很强的主导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者也必需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不仅要在传统文化里寻找力量,还要有世界视野,有勇气纳入其他思想和方法的合理成份。西方马克思主义以“西马非马”、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反马克思主义遭人诟病,但他们在术语改造和概念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他们善于提出标识性概念,其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因为大量标识很强的术语和概念而具有世界性影响。如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社会”批判和“新感性”、阿多诺的“文化生产”、“文化工业”、阿尔都塞提出的“特殊认知形式”的“意识形态”概念。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新理解”,则把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扩充到16条之多。此外还有詹姆逊的“永远的历史化”、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感觉结构”(或译为“情感结构”)等。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状况给文学艺术造成了困境,也给思想家提出现实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善于从社会总体性出发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通过术语创新,建立范畴、概念和理论体系。工业时代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把握和生产艺术,是他们思考的原点,他们从根本上理解世界总体和人本质的艺术,抓住了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髓,进而揭示了工业社会“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互相操纵和互相欺骗的现实。也正是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里充满强劲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