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柱石

http://www.newdu.com 2018-05-2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黄金贵 参加讨论

    “柱石”,今天用来褒称肩负国家重任的群体,如军队。这种用法由来于古,只是古代不用于群体。《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后汉书·徐宣传》:“有讬孤寄命之节,可谓柱石臣也。”“讬孤寄命”,指受先帝遗诏辅佐幼帝,如霍光之类。但 “柱石”来自于建筑术语。《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柱者,梁下之柱;石者,承柱之础也。”言大臣负国重任,如屋之柱及其石也。
    柱、石结合是我国民族建筑的一个特点。柱是支撑房屋最重要的构件。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遗址,其浅穴四周排列着木柱,以构成壁体;中央立四柱支撑屋顶。居穴完全升到地面,便开始柱下垫石,这填石称“石”,又叫“础”“锧”。稍迟于半坡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已发现房屋中四个柱洞下,用扁平的砾石作础。河南安阳的商代遗址,很多宫室基址上残留着直线等距的石柱础,础石用大小相近的天然卵石铺垫。早期的础多用石,以后也有用金属的。《战国策·赵策》:“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鲍彪注:“质,础也。”“质”即“锧”。《淮南子·说林》:“山云蒸,柱础润。”石、质、础,都指柱下垫物。不过,由于柱下的垫物用得最多的就是石,故只有“石”与“柱”结合喻指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柱”是柱子的总称,它有一些分称,主要是“楹、棁”。“楹”,专指堂前部的大柱。《诗·小雅·斯干》:“有觉其楹。”孔颖达疏:“有觉然高大者,其宫寝之楹柱也。”对联常悬贴在楹柱上,故称楹联。引申之,也可作柱的泛称。《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于楹为铭焉。”据说周武王践阼,作席几楹杖之铭十有八章。《魏书·源怀传》:“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楹”都泛称柱。“棁”(tuō),本指木手杖。《淮南子·说山》:“执弹而招鸟,挥棁而呼狗。”引申作梁上短柱,音zhuó,也写作“棳”。《广韵·入薛》:“棁,梁上楹。”《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包咸注:“棁者,梁上楹。”“藻棁”,梁上短柱画上藻文。所谓梁上短柱,是连接两道纵梁之间的短直木。以其短,又称侏儒柱。《释名·释宫室》:“棳儒,梁上短柱也。棳儒犹侏儒,短,故以名之也。”韩愈《进学解》:“欂栌侏儒。”前指斗拱,“侏儒”就指梁上短柱“棁”。“柱”,包括楹柱,下必有础石,但“棁”是屋架之柱,下无础石。由于它是像柱一样的直立物,故注家喻称为“梁上短柱”,其实严格说,它不是屋柱,只是梁与梁的连接构件而已。楹、棁虽也是柱,但它们都是分称,故只有作总称的“柱”才能与“石”结合,用以喻指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