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出发》 定价:56元 ISBN:978-7-5396-5298-6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4 文/陈大良 我与芬之是同窗好友,他长我3岁,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考入安徽省宿县农业专科学校的农家子弟。我与芬之有着大体相同的人生经历,都来自农村,有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童年,都在家乡当过农民,都有投笔从戎的军旅岁月,也都有新闻从业的阅历……芬之对于我,就像一根竖在人生路口的标杆,引领着我的人生方向。半个多世纪以来,芬之靠一支笔拼打,从一个贫农的儿子,和着汗水泪水一步步成长,一天天成熟,渐入人生的佳境,成为一名身在京城的正局级领导干部——《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读《出发》可以知道,芬之是一个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刻苦自学,勤奋笔耕,先后出书十六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全国韬奋新闻奖提名奖,曾受聘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从1993年起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资深的新闻出版人。 近些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对自己的传奇人生颇有感叹,便着手回顾梳理,落笔成书,撰写了个人传记——《出发——我的如谜人生》一书,交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用芬之的话说,这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的是以此激励和影响后来人。 在祭祀故人的清明假期里,我坐在电脑前,打开足有近300页的《出发》电子稿,忘记吃饭睡觉,一看就是十几个小时,看得我老眼晕花,腰背酸痛,却心潮澎湃,不忍离开。《出发》全书39个章节,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洋溢着催人向上的力量。芬之以惊人的记忆力,把一段跨越70多年的难忘经历,精准、流畅、饱含激情地记录下来,且写且叹且议,让人为之动容,多少次我停下手中的鼠标,抹去挂在腮边的泪水再继续读下去。从苦难的童年,到命运的转机,再到动乱中入伍,尔后毛遂自荐,转业进京,贤妻离世,仕途坎坷,芬之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生离死别,恩怨情仇,天降大任,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有人问世间何为美!我以为真实最美,因为生命与生活的本源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文字是生活中跳跃出来的浪花,浪花有大有小,大的形成波涛,小的则荡漾出层层涟漪……读了芬之的《出发》,我的思绪仿佛随着文中的故事,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了人生的各个时期,让我时而沉思,时而激越。70年的漫漫岁月既在书上,更在眼前。读《出发》,芬之这位本来就令我敬佩羡慕的老同学,越发让我为他骄傲起来。这里我想用三个“真”,即真实、真情与真理来概括我对《出发》的感想。 文字从生活中来,贵在一个“真”字,这是《出发》的遵循,也是我几十年来写作的切身感受。真实是生活与生命的本源,失去了真实一切就无从谈起。现实生活中,为何在一个“真”字面前人们常常要加一个“求”字,这说明要践行“真”、落实“真”是不容易的,而芬之却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书中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淮北农村生活的描写不遮不掩,如实写来;还有对报纸创刊创业的描写以及与宗源署长的谈话等等。芬之都深情回忆,真实记录。在他眼里,唯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阳光、风雨以及个人的如烟经历,才有可读可思和存世的价值。当然真实的文字源自作者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源自作者真实的做人。《出发》无疑是作者大半生奋发进取最真实的回忆,也是对时代对历史最美的概括与记录。 芬之天生是一颗知恩知爱的多情的种子,撒到哪里都会开花结果,他对生养他的父母,爱得刻骨铭心;他对老师、同学、同事、下属爱得细致而周到;他对家乡更是一往情深。书中的39个章节,芬之带着自身的情感,引领我走进了他充满情与爱的精神世界。乡情、友情、亲情无不让他魂牵梦绕。他忘不了自己在农村当会计时,力荐他到公社当文书的公社党委秘书张耿信及其爱人孙淑英,表现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拳拳之情;他一直挂念着读书时的班主任老师,默念着只要有机会,总会前去看望;他在任时,工作繁忙,还曾三度驱车沙河,专程看望一位同在报社工作过的故旧老友,他深情地说:饱时给一斗,印象不深;穷时帮一口,终生难忘。他说:“尽管我的家乡还不富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落后,但灵璧和宿州,毕竟是我的家乡,是我求学和工作过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父母长眠九泉,有我的亲朋在劳作奋斗。作为离巢的鸟儿,谁不是血肉之躯?谁没有儿女情长?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可能,总要衔一口泥,叼一根草,回老家来,回宿州来,为垒巢建窝出把力。”当然,最让人唏嘘动情的还是他记述结发妻子,也是我的同窗的那一章节。他说写作此文时“的确泪流满面”,我读时也是几度鼻酸泪盈。在读到他为爱妻选择的华夏公墓又叫翠华山公墓,正好契合他夫人的名字时,他写道:“翠华山,翠华山,属于翠华的山!我的妻子叫王翠华,而且属猴。这不就是花果山、水帘洞,让王翠华占山为王嘛!”天真幽默得一如孩童。 有人问世间情为何物?《出发》,给出了完美的诠释与解答。人与人之间,有了一个“情”字就有了爱的基础,就有了交往的动力,就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人世间唯有真情,才能感化人、打动人,这一点,芬之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 读《出发》,重温芬之的传奇人生与那段漫长的难忘岁月,让同代人唤起美好深沉的记忆,让后学者明白诸多做人做官与做事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奋进的力量,因为《出发》通篇闪耀着人生哲思的真理光芒。 芬之来自淮北平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苦孩子,他从未上过大学,从未学过新闻专业,但从书中看他对其人生轨迹的简单勾勒,即能感受到个中的传奇。 然而,这“传奇”绝非“天外来物”,全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得来的。芬之自幼好学,20岁上中专时就在《安徽日报》发表“豆腐块”,参军后仅三个月就在《解放军报》发表署名文章。他入伍时刚成家不久,妻子怀有身孕,然而他毅然投笔从戎,自学成才,军营紧张训练之余,抓紧一切空闲读书看报,一门心思琢磨着写稿子。有天晚上步行十多里查哨归来,已是深夜一两点钟,看到《北京日报》上刊发的大白楼生产大队党支书王国福的先进事迹,满怀激情,奋笔疾书,写了篇《“万年劳”精神赞》的评论,一周后《北京日报》在四版刊登。凭着苦读勤写,他先后在报刊、电台发表了千余篇各种体裁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任上时,他几乎天天伏案审签稿件,还经常为重要报道配写言论,基本上没完整地度过一个假日。在京城工作,没有大学学历曾让他倍感压力,年近不惑的他一边主持报社日常工作,一边坚持参加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2门课程,十几本教辅教材书,全凭业余自学。三年之后,他终于拿到了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芬之说,他干新闻这一行,的确是“闯”出来的、“干”出来的、“写”出来的,他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总编辑。 芬之的名字像女士,但他确是一个自强不息的硬汉子,从不屈服命运的安排。芬之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奋斗,只有奋斗,才能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出发》,确是一本催人奋进、教人向善向上的好书! 《出发》还告诉人们:一个人无论出身多么低微,所处条件多么艰苦,都不必妄自菲薄,失去自信。人穷不能穷志,个人成长与进步要树立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福从天降的好事,成功和幸福只能从奋斗中得来。作者希望所有读过《出发》的后学及后辈们,能从其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中,受到鼓舞与启迪。那就是,无论你现在境遇如何,一定要有志向,一定要乐于吃苦,奋发向上。人生无志,空长百岁。从现在起,从今天起,努力读书,勤勉工作,唯有春华方得秋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芬之与所有文化人一样,都是有根基有源头的。刘邦高唱大风歌回归故里是一种男子汉大丈夫的得意,《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发生在灵璧,彰显了人杰鬼雄的气概。灵璧,人杰地灵文化深厚。在汉楚争霸的垓下古战场,在藏龙卧虎的灵璧大地,芬之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喝着淮河的水长大,这儿是他的根他的魄。一般人只知道灵璧大地出了打鬼的钟馗,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钟馗曾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文化人。热土灵璧深厚的文化底蕴,润泽并影响着这方水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芬之正是在这里饱尝艰辛、得到熏陶,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出发——我的如谜人生》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张芬之,系安徽省灵璧县人,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书十六部,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和资深报人,曾被中国传媒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青少年时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立志穷则思变,奋发向上,终于从生产队会计一步步成长为正厅级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 他命运多舛,顽强拼博,充满故事,充满传奇。是投笔从戎,辛勤笔耕,改变了命运,是唐山大地震改变了他的仕途和抉择,从而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他才思敏捷,正直刚强。该书以自述的形式,白描的手法,生动真切地叙述了他的苦难,他的奋斗,他的欢乐与成功,文字清新,事件典型,全书涵盖了近五十年的风雨阳光,也清晰留下了他奋发向上的足迹,许多篇章催人泪下,引人深思,是一部充满故事、充满传奇的励志之作,同时充满了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的人生哲理,值得有理想、不认输、有拼搏精神,尤其是年轻读者一读。 作者简介 张芬之 1945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出生,安徽省灵璧县人。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担任国家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受聘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40多年来,写作并发表了消息、通讯、言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2000余篇。198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笔耕路》《信息录》《拾萃集》《报苑随笔》《人生是杯苦酒》《做最好的党员》《伏案拾萃》《敬业走笔》《生死一步之遥》《文海拾贝》《爱的心语》等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