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心中的“陌生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5-10 人民日报 周飞亚 参加讨论


    
    近日,何冰自导自演的话剧《陌生人》(剧照见上图)在首都剧场上演,成为我近年来看过最“烧脑”的话剧,没有之一。
    同一张脸不停地变化身份,同一个名字不停地变换容颜,一件明明已经发生的事凭空消失,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突然对自己怒斥甚至动手打了一巴掌……这就是主角安德烈——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支离破碎,不可理喻,犹如令人恐惧的深渊。
    阿尔兹海默症这个题材本不算新鲜,同类话剧亦有不少。比如近年来多次来中国演出的西班牙库伦卡剧团的《安德鲁与多莉尼》,国家话剧院引进、王晓鹰执导的美国剧作家奈戈·杰克逊的《离去》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但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健全人的目光审视患者,着重表现疾病考验下的亲情和人性。《陌生人》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患者眼中最真实的世界。上一刻还和女儿以及自称是她丈夫的男人共进晚餐,下一刻女儿却说自己已经离婚五年了;明明正在家里等待护工上门,却发现进来的是医生,自己其实身处疗养院……安德烈被困在扭曲的记忆里,觉得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却没人告诉他怎么回事;觉得自己的时间莫名被吞噬了,又仿佛他是在时间里跳跃。
    面对前一种视角的戏剧,观众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后一种视角,则会产生一种间离感和新奇感。
    “陌生人”这个剧名,颇有深意。对于患者来说,不仅仅是亲人变成了陌生人,那样的自己,也是陌生的。曾经的安德烈是一名风度翩翩、温和睿智的父亲,父女关系融洽。观众看到的安德烈却是一个并不可爱的小老头,他死倔,有些自私,常常怀疑别人。他逢人就说自己最爱的是小女儿,控诉大女儿安娜觊觎他的财产,令安娜既尴尬又伤心。他不记得,小女儿在几年前就已意外身亡。他拒绝承认自己需要照顾,赶走了三个护工,使一直在照顾他的安娜无暇他顾,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
    一位豆瓣网友评论说:“作为曾经的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家属,这部戏里对病人病症的表现让我惊叹。大多数人只知道病人记忆力衰退,不记得人,但这只是表象。更严重的是因此造成的记忆扭曲和一定程度的妄想。”安德烈的形象,与通常更加温情脉脉的人物塑造明显不同,却更为真实。
    《陌生人》原名《父亲》,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的代表作,曾获得法国戏剧最高奖——莫里哀奖最佳作品奖,以及英、美两国的最高戏剧奖提名,评价极高。何冰虽是第一次当导演,但老戏骨就是老辣,出手就是精品。
    引进版话剧,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翻译腔,几乎可以说是“十之八九”。其主要原因一是文化背景差异,二是语言本身的异质性。在影视剧普遍听原声的时代,年轻观众对话剧的翻译腔也变得更为挑剔。难得的是,《陌生人》几乎没有这个问题。该剧主题本就贴近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伦理观;更妙的是,何冰讲台词,自始至终都是一口京片子,观众瞬间被带入了中国式的语言环境与情感体验当中。倘若不是台词中不时出现的“巴黎”“伦敦”“皮埃尔”,我可能会完全忘记这是一部外国戏。
    关于这个剧名,还有个趣闻。不久前,赵立新演过一部叫《父亲》的话剧,何冰改名,原本也是为了避免观众弄混;没想到,何冰这戏刚演完没几天,又有一部香港绿叶剧团的《爸爸》登上了北京的舞台——更巧的是,《爸爸》表现的也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主题。相比于重复率如此之高的原名,“陌生人”三个字显然更直击主题,也更能撞进观众的内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