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阳光下的法庭》:让人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http://www.newdu.com 2018-05-03 光明日报 康伟 参加讨论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用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概括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的追求,十分恰切。该剧充分展现了法官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所付出的心血、所面对的挑战,以及蕴含其中的忠诚担当和法治精神,深刻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巨大进步。该片通过艺术创造回应这个新时代重大主题,正是新时代电视剧应该追求的艺术价值所在。
    法律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有张力的,几乎关涉所有社会议题。当人处于法律关系的链条中时,法与情、善与恶、醒悟与沉沦、光明与黑暗等对立关系,最能深刻地雕刻人性。《阳光下的法庭》既有案,更有人,影片成功塑造了人物,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而又始终让人性的光辉居于主导。
    《阳光下的法庭》直面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难点、焦点乃至痛点,以几个典型案件勾勒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各个案件本身因回应社会关切而引人注目,又通过人物关系和巧妙铺陈环环相扣,极大调动了观众心理期待。“清水河污染修复案”“凤凰山毒地案”,在污染之痛伤害到每一个人的当下,回应公众环保关切;“美国艾瑞克诉中国天健侵权案”,击中知识产权这个经济领域的关键,尤其在美国禁止向中国中兴出口元件的情况下,更引人思考;“丛海天诉东方省政府案”,在近年来“民告官”案件日益增多和最高法发布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对“民告官”案件进行规范的背景下,令人关注;“张大年强奸杀人案”的纠错重审,令人想起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呼格案”。而法院系统推行“员额制”、最高法设立巡回法庭等重大改革所引发的矛盾以及矛盾的解决,也为该剧增加了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
    在这些案件的审理和改革的推进中,以白雪梅为代表的法官,以宁致远、鹿鸣为代表的律师,以韩志成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以杨振华为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以宁佳怡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通过法律关系、亲情关系、爱情关系交织在一起,既个性鲜明,又丰富立体。将高院院长设定为女性,是艺术的巧思,在这个位置上,女院长比男院长更有戏。白雪梅这个名字作为精神品格的隐喻,在白雪梅的司法实践中得到兑现。她为了公平正义而严格律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丈夫;为了法律尊严秉公断案,即便有省领导暗示也不为所动;为了化解矛盾,坐在台阶上与工人说心里话,与借着唱《窦娥冤》“喊冤”的工人推心置腹;为了企业发展和工人生活,不是一判了之,而是想办法提出合法解决方案;为了推进“员额制”改革,既坚持原则,又注重发挥未入额法官的作用;为了纠正错案,即便当初自己是错案合议庭成员,也主动立案重审,敢于否定自己。但白雪梅又不是一个刻板、僵硬的法官形象,在她身上,既有法官的威严,也有女性的温婉;既有高院院长的职业风范,也有妻子、母亲的一腔柔情;既有法庭,也有家庭。韩志成这个反面角色,有创业过程中污染环境的原罪、有为跟白雪梅拉上关系而与其丈夫杨振华合作的套路、有被判罚后诬告白雪梅的蠢动,但也有为朋友创业慨然相助的热忱、为产业升级和治理污染积极配合的蜕变、为杨振华与新的合作方牵线搭桥的诚意,这一切让韩志成这个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人物成为本剧的一大看点。这个反面人物越复杂,法官的正面形象越饱满。
    正是通过剧情的精巧设置和人物的深度刻化,《阳光下的法庭》艺术展现了近年来法院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进步,成为一缕建设法治中国的“阳光”,进行了一次艺术化普法教育。更重要的是,向全社会传播了公平正义的理念和法律至上的思想。
    (作者:康伟,系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