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陈素真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8-04-28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田中禾 参加讨论


    一位艺术家的价值,不只是生前创造辉煌,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作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豫剧祥符调的杰出代表,豫剧大师陈素真开创了豫剧形式美先河,创造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对豫剧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是陈素真先生诞辰100周年。艺术能够被历史记忆,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靠的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和民众内心。陈素真的艺术为什么能够扎根于民间、扎根于民众心中?她的艺术遗产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值得我们后来的文化人思考。
    艺术的力量靠的是情感诉说、人性感染。纵观陈派剧目,可以看出陈素真艺术的人性底色。这是陈素真艺术创作的第一个启示。她所演出的剧本,无论揭露封建时代的黑暗,批判社会的不公,还是鼓舞抗敌斗志、激励民族情怀,不管表达什么样的主题,都有一个明晰的着力点——以人情、人性故事去打动观众。这是艺术的本质。人类需要艺术,因为人类在沉重的现实生活中需要一个寄托情感的精神港湾、一个能够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陈派戏受广大民众欢迎,是她在时代与艺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代表了民间情感。陈派的人性底色,反映出陈派艺术的人民性。
    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面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个艺术家的成就,取决于她的勤奋,更取决于她的悟性。勤奋,是为了很好地继承前辈,广收博采;悟性,决定她的创造力,决定她的个性发挥。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必然能够认真继承传统,广采多家所长,吸收丰富营养,经过自己的酝酿发挥,创造出鲜明的艺术风格。陈素真出身于科班,占有中州音韵的优势,兼采黄河两岸丰富的民间曲艺艺术,接受樊粹庭的指导,虚心学习京剧和兄弟剧种,悉心融会,建立了自己的声腔体系,使祥符调走向成熟,使豫剧的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她不但很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很好地处理了民间俚俗趣味与艺术典雅风范的关系,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与她生活在开封这座城市有密切关系。作为北宋古都,汴梁城的市井文化传统和舞台艺术的繁荣竞争风习,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陈素真的舞台艺术不拘泥于程式,她用心观察生活,从民间生活中发现艺术元素,提炼运用在表演上,大大丰富了舞台表演形式。《拾玉镯》穿针合线,《洛阳桥》甩大辫,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艺术美感,富有生活气息,渲染了气氛,活跃了舞台,创造出了新的程式。在我们的艺术理论里,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经常讨论的课题。陈素真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美感是艺术取舍生活的原则。生活必须服从于美感,表演才能进入艺术。美感是艺术的第一要素。艺术家肩负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以表现生活、艺术大众化为理由,迎合粗俗,滥用民间俚俗趣味,是对艺术的亵渎,也是对艺术家的亵渎。
    每次纪念陈素真,陈派戏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演出总是盛况空前。剧本的人民性,唱腔的独创性,舞台表演的艺术性,应该是广大民众喜爱的原因。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些问题:多年来,剧团普遍采用的定谱定制的音乐设计规则,是不是束缚了演员的个人发挥?以致于现在的演员已经不会用传统板式自由演唱了,这种现象会不会构成对传统流派艺术的破坏?如果唱腔不能继承,如果传统板式不能由演员自由发挥去唱,再优秀的演员也难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音乐设计的一道汤歌谱,消灭了演员的个性,扼杀了演员的才华。没有个性,当然也就没有了艺术特色。加上剧本以社会性为主导,破坏了故事的民间情感;导演以摹拟生活代替艺术创造,舞台表演大众粗俗,降低了艺术品位,凡此种种,恐怕也是我们今天在有效保护和传承豫剧时应该思考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