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梨花落后是清明

http://www.newdu.com 2018-04-09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梨花落后是清明

    在春天,空气里总有许多蠢蠢欲动和迫不及待,尤其在草长莺飞的清明节前后,更是不想轻易辜负尚好的韶光。想要在花开的细碎声中做梦,想踏着青石板路把春日的美妙一口一口地吃掉。除了这些按耐不住的悸动,清明时节也有许多悲怆神伤的追思和哀转绵延的怀念。
    关于清明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放假三天、祭扫先祖、出游踏青,以及那句朗朗上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不妨将这些归纳为与清明节有关的常识,那么在这些常识里还藏着哪些你不知道的事儿呢?今日为你推送清明节的“冷知识”。
    (友情提示:裹紧你的小被子。)
    
    
    我们今天过的这个清明节最初是两个节日
    我们今天过的清明节是我国传承至今唯一的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最初,清明原本只是我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
    经考据,“清明”一词最早见之于《淮南子·天文训》: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
    关于清明的时间,历来有种说法: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为大寒食,寒食后两日就是清明。原来在清明之前还有一个寒食节,“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的意思,这个节日有禁用烟火,只吃先期做好的冷食的习俗。据晋地民间传说,这是纪念晋国介子推的节日。
    在汉代,清明与寒食节还是两个节日,但由于这两节相距很近,于是就合而为一,成为一个踏青扫墓的节日,清明就此被赋予了节日的含义,称为清明寒食节。唐末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一诗中写道:鸟啼鹊哚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由此可以看出,这时二节已经合并了。
    不过也并非此后全国普遍如此,在有些地区,寒食节依旧单独举行。如清代时的山西定襄县等地只有寒食节而无清明节;河北祁州、甘肃静宁州、河南偃师等地则在清明节前一两天举行寒食节。总体来看,那时很多地区已经将寒食节合并到清明节进行了。
    
    在元代,清明节也可以放三天假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小草青青,杨柳绽芽,桃花开放,天地一片清新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在清明节这天,踏青扫墓当然是一项主要活动,除此之外,在不同时期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宋代会在清明寒食节举行冠礼。我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是成年人。什么时候举行冠礼,古代没有统一规定,宋代形成了清明寒食节举行成年礼的习俗。
    元代时规定清明节放假三天,并举行各种民俗娱乐活动。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在其《清明小集》中提到清明放假以及假期中游春等各种娱乐活动:“红香缭绕柳围花,翠柏殷勤酒当茶,游春三月清明假。香尘随去马,小帘栊绿水人家。弹仙百六幺遍,笑女童双髻丫,纤手琵琶。”在清明寒食节里,元人们上坟祭祖、怀念离世亲人,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从这些民俗活动看来,已经和我们今天十分相似,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蔚为大观了。
    到了明代,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这样的重要习俗外,还有踏青、插柳、戴柳以及荡秋千、放风筝、斗鸡、斗鹌鹑等娱乐习俗。
    
    除了扫墓和踏青,乾隆皇帝还这样过清明
    在清代,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是要扫墓,第二项重要内容是插柳于门和簪柳于首。当时有谚“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柳的用意为辟邪、明目、延寿命、红颜不老、占水旱等项。折柳比较一致,戴柳有些差异,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所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在一些地方柳只插或供于神堂。清代以北方为主的地区,还流行踏青、荡秋千,一些地方有放风筝等娱乐性风俗。
    清代宫廷中沿袭了元、明宫廷制度,定清明节为秋千节,在翊坤宫和东西十二宫院内安设秋千,供皇后及嫔妃、宫女们嬉戏玩耍,直至立夏前一天才收回。至今翊坤宫廊下还保留有一架溥仪时安置的秋千。
    郊游踏青之俗也行于宫中。此举多在城郊御园中进行。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帝还曾别出心裁地在圆明园外的狭长地带,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农居村市”,修建了一处“北远山村”。内中山环水绕,田畴桑林、村舍酒店及牛马车船等一应俱全。每年清明,乾隆帝携眷至此踏青。届时,命宫人按《清明上河图》中意境,扮作士农工商、渔樵桑旅等各色人物,摹仿外间真实风俗活动,以供观赏。如此一来,芸芸众生、节令百态,尽入眼帘;既不误踏青游乐,又了解了农时民情,可谓一举多得。乾隆帝称其为“摆演《清明上河图》”。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可能不是杜牧写的?
    今天,当我们在清明节表达对先人的忧思时,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清明》中虽然并没有描写清明节祭祀先祖的活动,但是诗中的行人于清明节当天在凄风苦雨中赶路的情景却带给读者一份凄凉之感。
    关于这首诗还有许多佚闻。相传纪晓岚觉得此诗语言提炼得不够,将其压缩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又传,有人请名书法家在他的白纸扇面上题了这首诗,未加断句。持扇者不解其意,把它念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么一念,倒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
    就是这首为后人广泛吟诵的古诗,却存在着几多争议。
    有的人认为该诗不见于杜牧的《樊川文集》,在《外集》和《别集》中也未收录。而《千家诗》出于南宋以后,讹误不少,因而对其著作权表示怀疑。但是,我们知道,杜牧是个多产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又不大珍护,许多诗作,随写随丢,未加存录。即使已有的存稿,在他临终前又烧掉了百分之七八十。其次,《清明》诗自南宋以下,一直广为流传。除了《千家诗》外,在《江南通志》《古今图书集成》《增补事类统编》等权威性方志类书中都明确记载为牡牧所作。如果在没有坚确的证据足以驳倒上述资料以前,我们是不应否定他的著作权的。
    另外,根据周笃文先生的考据,《清明》诗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不在山西汾阳,他对晋中当地的物候,诗人杜牧一生的足迹等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后认为,这里的“杏花村”实际上应该是安徽贵池。
    在“杏花村”真正属地的问题上,历来各家各执己见,争议颇多,迟迟没有最终定论。既然如此,不如趁春风正好,去春天里读诗吧:
    《清明》
    唐  杜牧
    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以上内容摘编自《文化的信仰: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修订版)》《中华传统节庆研究》《元曲与民俗(下)》等)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