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万建中:民间文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

http://www.newdu.com 2018-04-08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201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市人大代表万建中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结合当今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民间文学作为在民众中流行最为广泛的文学活动样式,一直秉承民众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能,最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
    一、民间文学蕴含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努力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合理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的精神境界相协调。民间文学作为历史文化传统,本身就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其中就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为例,民间文学是方言的文学、家乡的文学,也是带有情感的文学。这种情感首先是对家乡的情感,也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只有建立在家、家乡观念的基础上,才能落到实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家和家乡观念,而“家”与“国”唇齿相依,故称国家。中国人非常爱国,与这种家国文化的特质有关。民间文学的传承和演述活动极大地强化了特定区域人们的乡音和乡恋的情愫。作为民间文学学者,应该有意识地以弘扬民间文学传统为己任,通过发掘和阐释民间文学的核心价值元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随民间文学活动传播开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需要民间文学,主要基于三个方面 :一是民间文学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集体智慧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形态。二是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具有最为广泛的人民性,没有哪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拥有如此众多的作者和观众。潜移默化中,这种文学形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和久远的。三是民间文学是民众喜闻乐见和最为熟悉的审美方式,也是最为便利的文学活动形式。每个地方都有祖辈延续下来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小戏说唱等等,为当地人耳熟能详。这些民间文学一旦进入当地人的生活世界,便释放出强大的感化能量。
    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先祖们的口传遗留物,是传播于广大底层民众当中的华彩乐章,是各民族人民所创作、鉴赏和世代享用的视听盛宴以及认识表达、情感抒发的普遍样态。流行于现实生活当中的活态的民间文学,虽然存在巨大的民族和地域差异,表现形式迥然有别,五彩缤纷,但基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大一统的思想基础,毫无例外地宣扬了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中国梦”,激荡着亘古以来连绵不绝的社会底层民众淳朴的道德情怀和精神意识流,并由此构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一,在历史的民族的层面奠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和情感的基调。
    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可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流传方式和内容,并注入当代性的思想意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再现富有时代特征的生命活力。美国学者 E. 希尔斯曾对“传统”作了这样的评判:传统,就其显而易见的通常的意义而言,其基本实质表现为世代相传,即任何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事物。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法则是,传统表现为人类的言行、思想和想象,并且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2] 民间文学作为传统的一部分,是集体记忆的产物,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其名著《论集体记忆》中,把“集体记忆”视为对以往的一种不断积累的建构,同时又作为对过去的一种穿插式(episodic)建构,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重构”。 [3]传统是依据过去而面向当今社会重构的产物,其实,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已然发生了诸多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偏向社会主义的思想需求。从民间文学中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传承本身的累积性建构,也是基于当今社会思想建设的穿插式(episodic)建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民间文学推荐和讲述活动,让传统口头文学焕发出时代意义,恰恰揭示了其重构传统的本质。
    二、民间文学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为了引导民间文学学科研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间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充分释放出来,需要对民间文学展开专题研究。运用民间文学进行的道德教化本身就是我国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对于中华民族品德的铸就和个体人格的塑造,都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显著效果。中华各民族传统的道德思想,在民间文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并借助民间文学形象化的演述获得富有实效的传播。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教育不断演绎着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诸多成功实践,这些实践经验进入民间文学并成为恒常主题,通过口传的形式得以广泛灌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间文学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文学作为民众最擅长享用的艺术方式,可以让核心价值观得到最为生动的诠释。
    有则名为《善良的书生》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有一个书生,三年应试未中。听说诸葛亮能推会算,便满怀希望去隆中问问诸葛亮第四年的应试有何结果。一路上,有三人分别托书生请诸葛亮解答三个问题。到了隆中,诸葛亮只能回答书生三个问题。书生为了信守诺言,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便放弃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书生这种行为后来得到好报。故事结尾点题:与人为善,如眠锦帛。这个故事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应试了三年,路上走了三天,遇到三件事,被托问三个问题。此故事运用“三段式”结构模式显扬了友善与诚信的为人处世观念。“反贪”是民间故事一个常见主题。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态度是知足者常乐,对那些贪得无厌的行为总是深恶痛绝。一则流传十分广泛的民间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名叫良心的小伙子,捕到一条天鲤神鱼,便以要杀死这条神鱼作为威胁,迫使神鱼不断满足他越来越大的贪欲。最后,这个叫良心的小伙子得到应有的惩罚。正所谓“不讲天理(鲤),没有良心”。其实,民间文学所承载的观念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方面面,蕴涵着各民族人民的一切基本的意识形态,诸如生活观、家庭观、爱情观、价值观、生命观等。
    在传统社会里,民间文学的演述不止是娱乐的,更是陶冶性情和铸就情操的。伴随着民间文学的演述过程,在不知不觉中道德力量被释放了出来,在场的所有的人共同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道德的评判。有则名为《挑铜钿还赌债》的民间故事讲述道:儿子赌博竟然输掉了父亲苦心经营的一半产业。父亲让儿子挑着铜钿,一家一家去还赌债。在这还赌债的艰难过程中,儿子醒悟过来,重新做人。诚信的行为往往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诚信的行为本身可以教育人和感化人,也可以达到自我救赎。这位父亲没有一味地指责儿子,而是让儿子步入诚信的轨道,通过诚信行为获得一种感恩和悔过之心。所有人的身上都潜藏着善与恶的基因,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折射出一个完整的人的某一方面。 [4]二元对立是民间文学常见的结构形态,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鄙的对立是民间文学的常见主题,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诫人们:如何做人才是人性的和符合道德规范的,我们最可能在哪些方面陷入道德沦丧。故事结束了,绝非一笑了之,在场者全都进入思虑的境界,这种讲述空间、故事完结之后的讨论以及对心理沉渣的过滤,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演述过程中的基本环节。透过这个由讲述者和听众共同完成的叙事,人们认识到道德和价值的生命意义,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都符合社会行为准则,崇尚社会价值。
    如今,青少年享用的现代娱乐方式往往远离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民间文学对青少年的道德感化和价值观的塑造尤为重要。儿歌、童谣、童话等迎合了儿童的接受心理,引导儿童在幻想的美好世界里遨游,并逐渐使之养成健康的心身和高尚的情操。一位著名学者的话引发我们思考童话世界想象境界的无限与永恒。他说,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力量能够抑制成人欲望的恶性膨胀呢?除了宗教主义者、宿命论者,以及认为科学万能的极端主义者,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恰恰由于一代代的儿童不是在成人实利主义的精神基础上进入成人社会的,而是带着对人生、对世界美丽的幻想走入世界的,才使成人社会不会完全堕落下去”。 [5] 童话中往往出现宝物或者魔物,不同道德品格的人,对待宝物的方式迥然不同,显示出贪婪、邪恶、自私与无私、正义、高尚的极度反差,后者正能量的高扬和前者破坏力的危害泾渭分明。最后总是后者战胜了前者,品德败坏者受到严厉惩罚,情操高尚的主人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当善良最终战胜了卑鄙,在满足了儿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向他们灌输了高尚的道德情愫。民间文学一贯以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引导人们放弃以身试法,崇善憎恶,向往美好的未来,并树立自己坚强的信仰。
    曾几何时, 广大民众不拥有读写能力, 村史、寨史、镇史及其他地方史都是通过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代代传承,民间文学成为传授历史知识的惟一媒介,也是进行历史教育的惟一教材。相应地,一个区域内的传统规训和行为准则也借助于当地民间文学的演述和说唱,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维系地方安定和调节社会关系的传统范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民众都能够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然而,由于民间口头文学具有书面文学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民间口头文学依旧大量流行,同样承载着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仍然显现出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借助民间文学获得培育和践行。
    三、民间文学传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间文学肇始于没有读写的原始社会,而且一直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而演变,出于寓教于乐的需要,道德规范的元素便不断注入文本之中。这一动态的文学特征使得民间文学具有了其他文学形态,尤其是作家文学所不具有的优势和职能,那就是将贯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自己传承的一种重要指向。任何一种民间口头传统的产生,尤其是持续下去,必定需要民众有共同的接受心理,或远古信仰观、或伦理道德原则为前提。由于流传历史的久远,古代人们的一些思想意识逐渐在一些民间文学文本中积淀下来,这些民间文学文本成为古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共同记忆,是民间思想意识的历史载体。这些思想意识尽管不能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蕴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元素,最为广泛和生动地阐发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指向。在民间文学研究的功能学派看来,神话故事、歌谣、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无论是在强化传统、信仰和文化,还是在树立道德、伦理、爱国情操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民间文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我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民众传承自己的历史和生产生活知识及为人处世之道的主要途径,抒发了广大民众基本的情感态度和张扬了中华民族基本的思想道德准绳,从根本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民众的理想追求相吻合,并且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可以肯定,一旦民间文学衰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间的根基和最具广泛性的文学推动力。
    民间文学绝非普通的文学,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民众集体的表演才华和宣泄意愿。与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的创编、演述、享用和修改等环节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文本不断渗入主流意识形态,完成自我调节,迎合当下社会发展对文学的政治需求。秉承集体性的民间文学表达一个民族或地区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同时又是民众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生活样式,带有强烈的生活属性。民间的歌舞、说唱及其他口头演述和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构成了带有审美情趣的日常生活图式。鞭挞、嘲讽、褒扬、歌颂等爱憎分明的民间文学题材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在一定意义上,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民间文学活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阐发和弘扬。
    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并使生产生活具有了美感情趣。作为文学的民间口头样式,民间文学的结构形态及内涵呈现都是按照当地人传统的美感习惯设置和传习的,当地人在演述和传播自己最为熟悉的文学传统,因而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审美享受。民间文学的所有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其独有的审美性基础上的。美国民间故事学家珍妮·约伦指出:“无论是口头流传的故事还是写在书上的故事——是个好故事,这才是最要紧的。在书面故事这张广阔的锦缎上,同时也织入了口头与记录的故事传统。梭子来回编织,将各种线混合在一起。现在,只有最孜孜不倦的学者才能追溯出哪一条丝线源于何处。然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这些分析学家和考证家们经常忽视了整匹锦缎的美。” [6]民间文学的演述,便构筑起轻松、欢乐、温馨的民间场域,能使大家从紧张的工作节奏中暂时解脱出来,适时地放松心情和娱乐,获得心身的愉悦和满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于民间文学文本之中,演述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常见的审美活动,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概念,一旦进入民间文学的审美范式,便成为一个传说、一则故事、一篇说唱、一折民间小戏,甚至是一句谚语,裹上了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外衣。民间文学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样式,历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以娱乐为目的审美活动,而是沿袭了一种与历代人民的基本生活和文化传统浑然交合发展趋向,并且连续性地自我完善,这种完善自然也包括中华民族基本价值观的强化和显现。我们的祖祖辈辈用民间文学这种古朴又易于接受和享乐的审美方式,传衍着富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价值观念。也正是价值观渗入民间文学文本及演述当中,才显示出民间文学审美的正当性、合理性及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民间文学每个作品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其所体现的情绪、思想倾向、生活理想却有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在演述活动中,作品本身这种共同性经过演述者的发挥,很容易和听众(观众)发生心理共鸣,被听众(观众)接受,使“个体知觉变成集体知觉”,达到人们共识和共有的精神趋同,即“共同感”。关敬吾在描写故事讲述活动中的这种情形时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管它的主人公是人,是动物,是天狗,还是老山妖,故事里的主人公、讲故事的人和听众们能完全融为一体。人们沉浸在故事里,形成了一种精神集体。”[7] 演述的过程,达至在场者心灵的沟通,演述活动这种现场气息无疑起着将基本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叙事的作用,演述者和观众围绕共同的口头文学传统分享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知识、情感和文化认同。倘若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注入或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培育效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我们的历史是在目的十分明确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而“传统”正是这种前提和条件之一。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民间文学不是某一个体的文化创建,而是先于任何个人的社会经验,因此,被视为历史文化的经典而受到崇仰。基于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眷恋和敬奉,民间文学对人们精神洗礼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显而易见,其他娱乐形式是难以企及的。所以恩格斯高度称赞德国民间故事书的重要作用——德国故事书的一个神圣使命,宛如圣经一般,强化了农民明确的道德观念,使他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力量、权利和自由,激发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挚爱。 [8]在这里,恩格斯将民间文学视为思想启蒙的伟大篇章,赋予了民间文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神圣使命,极大地提升了民间文学的政治地位。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民间文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被涵化和内在化,从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展开释听和释读,可以避免价值观宣传中可能产生的空洞与教条。民间文学通过说唱、表演和叙述等途径,将缺乏语境的核心价值观念演绎得真实可感、引入入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间及民族传统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民间文学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可以在民间、民族和传统情怀的语境中,引导核心价值观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并且在潜移默化和循循诱导中深入人心。
    注释:
    [1]《中宣部负责同志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答记者问》,《光明日报》2015年4月17日,第4版。
    [2]E. 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页。
    [3]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4] 麦地娜·萨丽芭:《故事语言:一种神圣的治疗空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 期。
    [5] 王富仁:《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序言》,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
    [6] 珍妮·约伦:《世界著名民间故事大观》,潘国庆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9-10页。
    [7] 关敬吾:《日本民间故事选·致读者》,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文章来源:2015年第4期《新视野》)
    — 万建中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门史》首席专家。近年研究方向为口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理论。
    著有《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民间文学引论》等。发表学术论文《民间文艺认定的三个维度》《“民间文学志”概念的提出及其学术意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