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让古老剧种的艺术“包浆”更加莹润深沉对上海昆剧团建团40周年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04-04 中国艺术报 崔伟 参加讨论


    
    在上昆典藏版《牡丹亭》中,蔡正仁表演《叫画》一折
    时光荏苒,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已经走过辉煌多彩的40年。40年中,上昆以独特却一贯的办团理念和实实在在的办团成果,继承传统、弘扬本体、出新创新,用“出人出戏”的靓丽面貌,在中国不多的昆剧院团中脱颖而出。上昆的建团历史正好跟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同步。它40年的艺术历程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足以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繁荣、传统艺术兴盛的有力写照。
    但也毋庸回避,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树立,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面对、有效传承、切实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某些阶段由于某些思维的误区、方法的失当甚至走了弯路。还有的剧种、剧团付出惨重的代价,溃不成军,竟至凋落。因此,这更使认真研讨和总结上昆的成功之路与经验,具有不同一般的价值。
    敬畏传统不动摇,尊重规律不含糊
    上昆建团就有着极为强烈的剧种个性追求和传承之上求发展的艺术定位。这应首先归功于它的创始人俞振飞先生所具有的不同凡俗的文化责任与对昆曲的情怀。俞老的一生与昆曲水乳交融,无论是稚龄习曲还是壮年从艺,无论是辅弼名贤管理“新乐府”还是辅佐程砚秋、梅兰芳纵横氍毹,他都是曲苑、剧坛家学渊源、首屈一指的昆曲巨擘、艺术大家。
    剧院在俞老的掌舵下,明确秉持并始终以对昆曲艺术传统的传承为神圣己任,对昆曲的古典美、文化美追求本质传达、优质呈现,特别是对昆曲剧种的发展始终求真务实、科学严谨,极具艺术责任心和使命感。
    可以说,上昆40年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伫立在始终明确和坚守昆曲剧种意识、审美特性、文化价值,特别是始终充满对昆曲艺术在历史上的独一性和审美魅力在当下艺术欣赏中的独特性的敬畏,并建立起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
    正因为立团之本的正确科学和务实持续,上昆40年来才会从最困难时的台下门可罗雀和演员的动摇流失,到如今演员具有“五班三代” ,拥趸者不仅多,而且80 %都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观众,以及每年280多场演出的兴旺态势。昆曲历史的久远和风格过去式的审美价值,不但未成为制约上昆发展的“包袱” ,反而转化激活为能使当代观众耳目一新,欣赏选择独辟风景,令人流连忘返的欣赏引力,并以剧种的巨大成功和古典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时、现代时的一个奇迹,为戏曲艺术如何传承发展贡献了具有积极意义的上昆经验、上昆智慧。
    
    在上昆典藏版《牡丹亭》中,“昆五班”张莉饰演杜丽娘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笔者认为, 40年来上昆取得的成果和对昆曲艺术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使历经600年的昆曲艺术得以薪火相传,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果不是自觉而坚定地尊重昆曲艺术规律,在敬畏传统的前提下传承发展。与各地的昆曲剧院相比,上昆在这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其二,组建了近代昆曲艺术的最佳阵营,打造了“传字辈”的艺术衣钵,其给予昆曲艺术带来的文化追求、表演升华、整体面貌十分全面、极有延续性。在“五班三代”人当中,正是因为“传字辈”精神面貌的高度,也哺育和奠定了上昆传承的传统精神和艺术活力,这让上昆具有了艺术血缘的“优育”嫡传。
    其三,几代艺术家的艺术实力与实践,既做到了对昆曲传统美学精神的“移步不换形” ,又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昆的传承是优质和货真价实的,是建立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上昆以实践探寻出昆曲当下存在发展的辩证法则。
    其四,极具整体性、延续性的强大阵容,奠定了上昆各行当艺术的全面精进,令其在全国首屈一指、有口皆碑,并形成品牌化、威信力,呈现了完整、全面、精美、精湛的演出质量。更重要的是,上昆的传承是全面而精到的,比如花脸行当、武戏水平,都十分精湛。从这个意义来说,上昆做到了传承好、发展好。
    其五,上昆40年的艺术高度和名家阵容,形成了当今最权威、最高端的昆曲师资库和传承源。特别是“昆大”“昆二”班那些老一辈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具有的权威性和示范性,已经成为当代昆曲传承发展的范本法帖,使得昆曲优质薪传、高水平延续有了高端的师资保障。
    其六,上昆率先在上海寻找打造并且逐步形成辐射全国,以大学生和白领为主体,具有年龄青春化、文化高端化、收入稳定化、追逐固定化的特定观众群,改变了以往总是把艺术和生存、将管理和市场对立起来的弊端,提供了成功有效的营销经验,培养了观众队伍,涵养了昆曲土壤,形成了年龄阶梯性的观众延续。可以说,上昆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地在观众培养上“保墒”沃土,涵养了昆曲的发展生态。
    凸显昆曲的时代文化价值
    上昆的成就是建立在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的,更是以剧团、剧种、传统、创造、剧目、人才、观众、市场多方面实实在在的壮大和发展为前提。尽管它首先是一个剧种、一个剧院的独有成功经验,却不乏具有普遍性的有益启示。
    上昆在坚守昆曲古典性的基础上,努力凸显了昆曲的时代文化价值。上昆最令人叹服的高明在于始终充满剧种自信、古典自信,并旗帜鲜明地努力强调自身的文化价值恰恰在于与当代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从而明确定位、吸引观众。它没有像有些剧种、剧团,本是具有沧桑美、深沉美,却总是把自己装点得非常花枝招展、时鲜光亮,对于自己的深邃感、“包浆”感弃如敝屣,以至其独具的价值、个性、独有的艺术DNA荡然无存,可谓扬短避长。
    这种“包浆”实际上就是艺术内蕴的深邃光亮,这种光和亮是深潜在醇厚的艺术积淀之中的。什么是艺术和剧种自信?就是要扬长避短。何必怕说我们是古典艺术?古典艺术未必跟时代对立,在古典艺术中体现出时代感,在时代艺术中体现出历史感,这是古老剧种艺术价值中最根本、最高尚的艺术亮点。
    上昆在传承昆曲经典化的演绎中,切实激活了昆曲的精湛审美魅力。上昆对昆曲经典化的演绎体现为精致化、精彩化的终极追求,并能让人通过感受这门艺术的高度、浓度被吸引、被满足,而不是劣质、粗糙地单纯炫耀自己的历史,败坏名号。
    上昆在妙悟昆曲规律性的创造下,真正完成了昆曲生动鲜活的创新。传承就是创造,创造也是传承,这是传统文化的普遍规律。我们不要把传承和创造人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似乎讲传承就不能创新,讲创新就不要传承。今天我们叫某某剧院某某剧种,是因为前人创造的伟大和剧种艺术曾达到了非同凡响的辉煌,足以被后人继承传扬,而不是我们今人的贡献比前人多伟大、多不凡。因此,对于有学者认为剧院不是传承中心,而应该纯粹以创造、创新为考量其价值的观点,笔者觉得是值得商榷的。须知,剧种就是姓氏,传统就是血缘,传承才能有效生存发展。戏曲院团没有剧种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你凭什么叫这个剧种的剧团?
    更可贵的是,上昆不是简单继承,它的传承是堂堂正正、虔虔诚诚的,体现为妙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比如《牡丹亭》 《长生殿》 ,是汤显祖、洪昇的文本,是前辈艺术家的衣钵,但又是今人的活态再现,精美演绎,传承发展,这是最重要的。
    上昆的道路和经验深刻地告诉我们,传承发展优秀戏曲艺术,同样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如果我们不把前人的东西学到手,不把自己的传统继承下来、优势发扬出来,搞艺术虚无主义,甚至以“创新”来掩盖失败对剧种的破坏,对古典艺术不但不利,而且是艺术的败家行为。古老剧种败不得、失不得,一失可能就失传了,一败可能就败掉了。真若如此,我们今人就会成为愧对中华传统戏曲剧种的罪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