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到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时代的潮流中缘起,涌动着希望、承载着梦想。京津冀地缘相接、水系相通、人文同脉,从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来看都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四集纪录片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案例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民对这一重大历史战略决策发自内心的共鸣。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破解“大城市病”的时代难题,大禹治水的智慧历经千年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宏图伟略上重现。在此过程中,高铁、高速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实现了交通一体化;打响绿色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推动产业合作,有效疏解转移,促成了产业竞合一体化,为绿色发展科学创新的雄安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专题片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以鲜活的案例用影视语言充分地诠释了中共河北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定、践行中央决策、全面振兴发展的作为,整个专题片立意高、素材新颖,看后令人备受鼓舞。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千年大计”的时代使命 今时的雄安新区并非横空出世、突兀而生,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纷繁多变的地方行政演变中,留下了文化的印记。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并颁布实施,明确提出了京津冀整体定位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定位;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决策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不但提出了目标和方向,而且还破解了这一伟大历史性决策的系列难题,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牵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牛鼻子”,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这是从谋划到实施最科学、最严谨和最具有长远眼光的历史性国家战略决策,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作为承担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大战略任务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要着眼现在、放眼未来,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引领发展,走内涵集约道路,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为河北企业家带来了发展契机,河北沧州的明珠商贸城,是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业的主要承接地,目前已有4000多家北京商务在这里安家落户。以承接为平台,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是雄安新区建设的核心,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新思维、新理念,未来城市的中国样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安新区承担着“跟跑、并跑、领跑”世界以及激活京津冀发展潜力,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时代使命。对照世界城市群的发展,我国在这一战略中所呈现的世界视野、国际思维和区域战略的统筹协调谋划及深入考量充分体现了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长治久安的发展战略。其建设目标是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建设的标杆和典范,成为一个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代新型城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铁路开始的地方,始建于1881年的中国北车集团唐车公司,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曾经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机车、第一辆客车、第一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如今,中国北车集团唐车公司仍在为轨道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高端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为重大使命,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突出“科技、生态、宜居、智能”发展方向,着眼于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建设。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风向标,而雄安新区恰处在新时代的起点,新思维和新理念引领下的雄安新区发展,也正是未来城市的缩影。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的生态之城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要树立“天人合一”的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又要有“美美与共”的包容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56年前,369位不足24岁的年轻人将青春的岁月挥洒在塞罕坝上,让塞罕坝变身绿之源,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每年将9亿立方米黄河水跨越482公里流入华北明珠白洋淀,更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程度保护生态、最高标准融合景观,用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共识从根源上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赢绿色攻坚战、蓝天保卫战。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能建成高楼林立的城市,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自然生态要更好。让生态基数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城市生活与白洋淀生态有机结合,把雄安以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示范性的未来新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