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执行主编赵梅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发展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国际社会对中国还存在不少误解。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威胁论”以不同形式不断出现。2018年,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甚至比以往来势更加凶猛和广泛,覆盖整个西方世界和它们的战略盟国,包括美国、欧洲的德国,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等。它们指责中国是“债权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者”、“新殖民主义”,利用所谓的文化传播等方式在西方搞渗透,通过“锐实力”施加影响。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有效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是我们对外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新形势下,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创新传播内容、方法和手段,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建议如下: 第一,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自说自话没有出路,跟着西方话语体系亦步亦趋更没有出路,相反,需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并在国际传播中实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既要胸怀全球,注重世界眼光、国际水准,又要站稳中国立场、把握中国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国际话语表达中达到想要的传播效果,实现传播目的。 第二,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故事内涵的中国理念。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表面,要由浅入深地阐述中国故事所包含的中国理念。海外受众非常关注在中国发生的这一切对自己、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把中国故事体现致力于共享发展的中国理念讲清楚,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战略传播。 第三,完善新形势下的国际化人文交流。中外人文交流在拉近普通民众心灵距离的同时,通过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实现定期互访交流机制等方式,可以有效加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并针对外界对我国的误解和疑虑,进行更有效的宣介,增进彼此理解与信任。推进新时代国际人文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促进中外民心相通,要使人民成为交流的主体。 第四,建议涉及外国题材的文艺作品请相关外国问题专家把关,避免因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产生不必要的认知误解,造成适得其反的宣传后果。例如,一些已经播出的涉及外国题材的文艺节目、广告,因不了解相关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播出后带来了事与愿违的宣传效果,无助于积极化解国外对中国的误解。在对外传播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外国问题专家把关环节,旨在提高中国国际传播不仅能“走出去”,还要更好地“走进去”实效。把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受众的历史文化等要素有机融合,有助于实现中国故事的真实表达与国际受众的现实感受达成积极认同,扎实促进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的新进程,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助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