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人民文艺的当代内涵

http://www.newdu.com 2018-03-0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惠雁冰 参加讨论

    当代人民文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不断历史化的过程中熔铸的,又是在不断的当下性的反思中深化的。每一次熔铸与反思都丰富着人民文艺的内涵,加大了人民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共振频率。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人民文艺的发展形成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40年代的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与抗战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蓬勃展开,建构了人民文艺的现实视角与传统情怀。第二次是50—70年代,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垫起了人民文艺的历史厚度与美学高度,锻造了人民文艺的史诗意识与现代品格。第三次是80年代中期,人文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铺开了人民文艺的社会群像与时代幅面,形塑了人民文艺的底层尊严和道德温情。三次创作高潮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为当代人民文艺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经验,也从文学创作层面上决定了什么样的文艺才是当下最需要的人民文艺。
    投射最广阔的社会生活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艺,现实主义因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描述与追踪,必然成为现代以来在波荡与巨变中行进的中国社会最可倚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方法。20世纪现实主义文艺的主流是人民文艺,因为唯有展现整体社会生活,体现历史转型面前集体民众的彷徨与疾行、苦涩与欣喜,浓缩一个民族的暗夜与新生,并让每个个体都能从中真切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印痕,这样的文艺才是有着时代体温的现实主义文艺,也才是真正书写民众生活的人民文艺。为此,人民文艺必然是写实的,是投射最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绝不针对个别群体在特殊境遇与偶发事件中的特殊体验。
    在此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在艺术反映过程中,人民文艺的广度并不单纯以生活个体的多少来体现,相反是以生活个体身上所含纳的社会历史内容的薄厚来体现。也就是说,鸿篇巨制的现实主义史诗是人民文艺,表征着鲜活集体记忆的杯水风波与一己悲欢也是人民文艺。如20世纪50年代初期展开的农业合作化大潮,影响了全中国的农民,传统的小生产经济如何向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移,是当时横亘在民众面前最严峻的考验。他们的守望与选择、勇毅与动摇、迷恋与痛心、接受与放弃,是挽在时代敏感地带的一个绳扣,也是测量最广大人民精神心理的体温表。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最具人民性的选择。至于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小,则与人民性并无直接的关联。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意旨宏远,从新旧两个时代的接缝处拉开了时代变革的大幕,通过农村中各个阶层对这场运动的回应与选择,描绘了农民身上的历史负重与时代新变,完成了为时代留声、为人民刻像的创作使命。
    马烽的短篇小说《一架弹花机》则切口很小,表面看起来似乎叙述农村弹花能人宋师傅一人的悲欣,其实展现的是如宋师傅一样的农民手艺人在新时代面前的困惑与失落。这一人物同样深刻体现了这一时期广大民众普遍存在且有切身体验的精神征候,即面对新旧风俗、新旧时代、新旧出路的选择时的复杂心理。因此,判别人民文艺的标准,不能单纯考察文本中所容纳的现实社会生活的体量,更重要的是考察文本是否留住了一个时代的回声,是否让最广大的群体感受到了在不断绽开的生活面前自我的投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