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当代小剧场戏曲:青春正健盛 创新需努力

http://www.newdu.com 2018-03-02 文艺报 李小菊 参加讨论


    
    《谁共白头吟》
    
    《碾玉观音》
    
    《马前泼水》
    
    《心比天高》
    小剧场戏曲创作,不能只靠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改造相对容易,创造则更艰难、更具挑战性,但也更有意义。而小剧场戏曲的实验品格,恰恰体现在它的创造性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的小剧场戏曲创作人员是需要认真反省和加倍努力的。
    近年来,当代小剧场戏曲一直通过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小剧场戏曲节持续稳定的发展,成为当代戏曲创作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力量。2017年的小剧场戏曲创作和演出,在新剧创作卓有成就的同时,回顾历史的特点也十分明显,演出剧目的创作时间涵盖了从2000年至今的18年历史,通过这些作品,使得对本世纪以来小剧场戏曲18年发展历程的总结成为可能,当前小剧场戏曲创作存在的问题也使得这种总结势在必行。
    小剧场戏曲节成为当代小剧场戏曲发展的重要平台
    当代小剧场戏曲滥觞于2000年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2014年,北京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举办,至今已举办四届;2015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创办,已经举办了三届。北京与上海南北两地遥相呼应,成为小剧场戏曲创作、演出的重要阵地。
    北京小剧场戏曲的蓬勃发展,与四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节”的举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繁星戏剧村的创建直接相关,甚至可以说,正是繁星戏剧村的成立,促进了北京小剧场戏曲创作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全国小剧场戏曲创作提供机会和阵地。繁星戏剧村创建于2009年,是一个“场制合一”的演出场所,在小剧场话剧当道的情况下,其创始人樊星认为“没有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也是一种缺憾”,他敏锐地捕捉住小剧场戏曲的市场潜力,于2014年开始举办“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开创了全国小剧场戏曲集中汇演模式。创办4年来,共有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40多个院团60余部作品参演,演出场次近300场,观众数万,其中75%是年轻观众。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繁星戏剧村注重市场化运作,在引领戏曲观众文化消费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成为当前北京为数不多的能够盈利的小剧场。
    与北京不同的是,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由于主办单位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没有太多市场和经济压力,而是强调以戏曲艺术的探索创新为目的,这其实更符合当代小剧场戏曲“先锋”、“实验”、“前卫”的题中之意。对于市场、票房和营利的过度关注和追求,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代小剧场戏曲的实验创新特性,成为当代小剧场戏曲创新实验的束缚和桎梏,北京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节上出现的传统折子戏演出,就是为了吸引观众、保证票房收入,这不但引起当代小剧场戏曲概念的模糊化和混乱,而且使得小剧场戏曲创作在艺术上难以实现新的突破,这是小剧场戏曲从业人员要特别注意和警惕的。
    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剧种在不断拓展
    京、沪两个小剧场戏曲节初创时立足当地、带动当地小剧场戏曲发展的立意非常明显,北京是以小剧场京剧的创作带动了昆曲和河北梆子小剧场戏曲作品的创作,上海则是京、昆两剧种齐头并进,昆曲的小剧场戏曲创作更活跃一些。本年度越剧的小剧场戏曲创作演出特别引人注目,全国四大越剧院团均带作品参加: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即上海越剧院)的《洞君娶妻》、南京市越剧院的《织造府·又见青溪》、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潇潇春雨》和杭州越剧院的《心比天高》,这4部作品均富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已经与此前小剧场戏曲节上越剧以折子戏参演、创作略显迟滞的气象大为不同。近年来一直进行小剧场戏曲创作的曾静萍,本年度又携梨园戏《吕蒙正》参加上海艺术节,至此,曾静萍和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已有5个小剧场戏曲作品。此外,还有湖南湘剧《武松之踵》、云南滇剧《粉·待》、广西柳州市艺术剧院的彩调《空村》等。
    综观4年来小剧场戏曲创作涉及的地域,除了京、沪两地的京剧、昆曲、越剧和淮剧等剧种,还有天津的京剧、安徽黄梅戏、河北梆子、四川川剧、陕西秦腔、山东柳子戏和山东梆子、江苏昆曲和越剧、西藏藏戏、福建梨园戏和越剧、广东粤剧、浙江越剧、河南豫剧、云南滇剧、广西彩调、香港的昆曲、粤剧和台湾地区的京剧、豫剧、歌仔戏等17个剧种,全国有19个省市区的剧团创作了小剧场戏曲,占全国34个行政区的二分之一强。
    从剧种剧目数量来看,京剧、昆曲、梨园戏都是历史比较悠久的剧种,但是小剧场戏曲作品数量最多,这说明,最传统的剧种实验探索创新的意愿反倒更加强烈。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台湾和香港是小剧场戏曲剧种最丰富的地域;沿海地区的省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省小剧场戏曲创作相对活跃;河南、安徽、四川、湖北、陕西等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有小剧场戏曲创作;湖南、云南、西藏也有小剧场戏曲创作。当前进行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剧种在不断积累、拓展和增加,这对各个剧种的艺术探索和创新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青春:小剧场戏曲的另一个标签
    当代小剧场戏曲的发展证明,小剧场戏曲创作既需要成就突出的领军人物,也需要观念前卫的青年主创人员,领军人物引导着青年主创人员的创作。2000年《马前泼水》使得北京京剧院成为当代小剧场戏曲创作的重镇和高地,该院的李卓群和白爱莲就是凭借系列小剧场京剧创作成为当代小剧场戏曲新的青年领军人物。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周龙则是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另一个执大旗者,他不但积极创作小剧场戏曲作品,而且与繁星戏曲村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之下,中国戏曲学院师生成为小剧场戏曲创作的生力军。2016年参加当代小剧场戏曲节的粤剧《浮世三生梦》、藏戏《图兰朵》、昆曲《三生》等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都是该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该院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因此也带动了当地小剧场戏曲创作,如本年度的湘剧《武松之踵》导演李小龙、编剧向晓青就是该院毕业生。而他们的小剧场戏曲创作,开拓了小剧场戏曲的另一个无比广阔的新天地,即对地方戏曲剧种的实验探索,他们的作品几乎都成为该剧种的第一部小剧场戏曲作品。这也吸引了一些地方戏曲院团与他们合作进行小剧场戏曲创作,如云南省滇剧院就邀请周龙为他们导演了小剧场滇剧《粉·待》,该剧的执笔编剧张莘嘉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这同样是第一部小剧场滇剧。
    青年演员也是推动和践行小剧场戏曲创作的重要力量。如上海昆剧团的沈昳丽早在2003年就与她的同学黎安、吴双以及青年编剧张静创作了小剧场实验昆剧《伤逝》,在大腕云集的上海昆剧团,他们以自己的创作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和实力,这也是青年演员积极进行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原因之一。再如北京京剧院的青年演员谭正岩,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父、祖辈的光环和阴影里,正是由于主演小剧场京剧《浮生六记》,谭正岩才有了第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剧目。上海京剧院青年老生演员王珮瑜也是小剧场京剧的积极参与者,虽然被誉为“京剧第一女老生”,但由于京剧女老生排新戏太难,因此少有新作。她的小剧场京剧《十两金》、京昆合演剧《春水渡》为上海第一、二届小剧场戏曲节委约剧目,《春水渡》更是王珮瑜独立制作的第一部剧目,成为她实践自己表演理念和创作理念的自创新剧。
    “青春”是当前小剧场戏曲在“实验”、“先锋”、“前卫”等特点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标签,许多剧团开始重视通过创排小剧场戏曲培养和推介自己的青年编剧、导演人才和优秀的青年演员。志同道合的青年编剧、导演、演员等小剧场戏曲主创人员同声相呼,同气相求,抱团取暖,共同成长,已经成为小剧场戏曲创作一种非常普遍而可喜的现象。王珮瑜在创作《春水渡》的时候,以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创作理念为核心,邀请众多好友为主创人员,创作出“双坤生”合演的“京昆跨界剧”《春水渡》。北京京剧院的导演白爱莲也一直与江苏青年编剧周广伟合作,《季子挂剑》是二人继《浮生六记》后合作的第二部小剧场京剧。
    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教育背景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戏曲基本理论和表演培训以及多剧种教学的特点,是他们对戏曲剧种进行小剧场实验的资源,但是像颜全毅《还魂三叠》和周龙《三岔口》那样跨作品、跨剧种、以现代意识表现人文关怀的先锋实验精神,在他们后来创作的小剧场戏曲作品里没有得到延续,而且学生作品往往是一众同学临时聚合,作品的有效期限不能保证,而一个剧目的打磨是需要经历时间磨砺的,实验的内容和理念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巩固的。剧团里的小剧场戏曲探索者,比较丰富的表演经验是他们的长处,但是探索实验性质的创新作品的观众培养、前途命运都不敢保证。这其实都是关乎小剧场戏曲实验作品的持久性和生命力的问题,说到底,还是需要国家、政府、地方和院团要为小剧场戏曲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生命营养,不但要有资金的支持,还要有展示的平台。
    面向未来,要改造更要创造
    当代小剧场戏曲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下来一批优秀的保留剧目。2017年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戏曲节都展演了一些优秀保留剧目,如京剧《马前泼水》《惜·姣》《碾玉观音》、豫剧《伤逝》、河北梆子《喜荣归》等。回顾经典剧目不但会受到老观众的喜爱,增加小剧场戏曲的号召力,而且会为小剧场戏曲的创作起到很好的示范意义。其他小剧场戏曲作品均未在各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上演出过,可视为新创剧目。
    从题材来源和剧目内容来看,无论是以往剧目回顾,还是新创剧目展示,改编传统戏、改编外国作品是历年来小剧场戏曲创作的重要类型,而现实题材、农村题材是当前小剧场戏曲创作的短板。这种固化的题材类型和创作思维,其实是与当代小剧场戏曲探索实验的品格和宗旨相悖离的。小剧场戏曲创作,不能只靠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改造相对容易,创造则更艰难、更具挑战性,但也更有意义。而小剧场戏曲的实验品格,恰恰体现在它的创造性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的小剧场戏曲创作人员是需要认真反省和加倍努力的。
    当创新和发展成为戏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使命和共识,小剧场戏曲的实验探索精神日渐被人们所重视。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仍然是当前戏曲创作的重要使命,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探索仍然有太多未知领域,小剧场戏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上,现实题材是小剧场戏曲可以探索表现、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当代小剧场戏曲创作,应该有“从心所欲”的胆魄和勇气,但是又要做到对中国戏曲美学原则“不逾矩”,看似门槛很低,实则要求很高。期待小剧场戏曲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能更加突出实验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从探索实验到引领创作的功能;戏曲理论界也要摆脱对小剧场戏曲的担心和偏见,加强对小剧场戏曲的理论研究以正确引导,而政府主管部门则要给小剧场戏曲创作更大的空间、自由和扶持。可喜的是,这些情况近两年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在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扶持戏曲、振兴戏曲的大好形势下,小剧场戏曲应该珍惜机会,抓住机遇,实现自我的快速发展和艺术突破,体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