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语言表达下的中国式营救——访电影《红海行动》海军主创团队
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中,《红海行动》无疑是一道“实打实的硬菜”。截至记者发稿前夕,影片上映11天累计票房21.35亿,排片占比居首位,高达33.1%。蛟龙出海,扬我国威。电影中飞机、坦克、军舰轮番上阵,一展国之军事重器;撤侨、反恐、护航步步为营,一览当代军魂。这部用国际语言表达中国式营救的影片,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反响,更走出国门在北美等地上映。在该片热映之际,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电影《红海行动》出品人、总制片人唐静和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原主任、国家一级编剧、电影《红海行动》策划周振天。 记 者:海政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博纳影业集团出品的电影《红海行动》,又一次拉高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美学品质,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唐 静:这部电影的拍摄契机是基于2015年3月,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护航的途中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赶赴也门撤侨。这次撤侨行动很危险,当时的情况是包括美国等许多他国军舰都比我们的军舰距离岸边更近,但是他们出于种种原因都不敢靠近。撤离人员集合的也门港口亚丁处于交战区,有五个武装力量在打,其中有两个是恐怖组织,加之对水下爆炸性武器情况不明的危险。最后只有我们中国的军舰靠上了岸,除了安全撤出我国侨民以外,还撤出了包括印度、日本、美国在内的多国公民。我国此次撤侨行动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这也是新中国海军第一次武装撤侨。海军首长决心要拍一部反映也门撤侨的影视作品。我们接到任务后,考虑到也门撤侨整个事件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的,前后分五次撤离侨民,我们认为更适合放在一部电影的篇幅与体量中去表现。 周振天:尽管《红海行动》是以营救中国侨民真实事件改编的,但剧情必然要以国际反恐斗争为背景,编导在创作中自然要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像片中营救阿拉伯小女孩儿、营救作为人肉炸弹的父亲、与恐怖分子争夺“黄饼”行动等,都延伸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过程中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国际关系的现实意义。 记 者:《红海行动》是一部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的军事大片,也是迄今为止将中国军魂与电影工业美学结合的非常完美的一部军事题材影片。请谈一下这部军事影片的美学追求与突破。 周振天:英勇无畏、赴汤蹈火、牺牲奉献、永不言败的阳刚之美是军事题材特别是战争电影审美的核心指向,这也构成新中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一以贯之的美学观。自从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口军事战争题材大片的数量与日俱增,当今电影受众对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观赏期待也有了很大提升,对此类电影的审美观念也渐趋多元化与多样化。加之21世纪以来,国际上爆发的多场大中型战争中的高科技形态与过去传统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军现代化战斗力快速生成,多次成功地赴海外执行国家使命已成为常态。能打仗、打胜仗、一切以实战出发谋打赢的强军建设使得以实战为惟一标准的训练日益高难严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的军事战争题材电影仍然遵循传统模式和单一的美学风格,就势必难以扭转军事战争题材电影艺术魅力逐渐退化和影响力衰弱的现状。 《红海行动》的主创人员在如何真实呈现战场形态,如何在密集紧凑的战斗搏杀过程中用行为和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在纪实风格的规范下如何将虚构情节尽可能推向极致等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片中没有回避我军战术上的挫败和惨烈牺牲,没有回避战争血腥的残酷事实。我们认为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的艺术审美是具有与其他题材电影不同的角度和意境的。著名电影理论家钟惦棐指出:“美学,就是美的力学”。这一论断尤其是对军事战争题材电影创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此类电影,应在与邪恶势力对抗中,展现正义之美;在不惜粉身碎骨拯救无辜生命的壮举中,讴歌舍身取义的壮烈之美,使受众感悟到和平的珍贵。电影《红海行动》能够获得观众广泛的赞誉,大概就是做到了在残酷的战争缝隙中,尽力透射人性关怀的光芒;在生死莫测的凶险里,画龙点睛式地表现超凡脱俗的战友情义与爱情火花;更在于通过惨烈燃爆的军事对抗,体现中国军人训练有素的战场智慧和高超军事技能的阳刚之美。我们期望以《红海行动》的创作实践,来进一步探索更具有现代意义,并能够进一步优化商业潮流中的军事电影美学内涵。 记 者:剧组远赴非洲摩洛哥实地取景,在长达四个半月的异国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观众很想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 唐 静:大家刚去的时候都还挺兴奋的,心想摩洛哥是“欧洲的后花园”,结果去了以后一直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与沙漠里拍摄,海岸线边上、距离西班牙近的那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们都没有去过。林超贤导演非常敬业,选择拍摄的地方很艰苦,例如电影中救人质那场戏选择的村子,交通极为不方便,在村子前面有一个巨大的臭气熏天的垃圾坑,剧组分散住在附近民居里,演员海清被蚊虫叮咬得满脸都是包;饮食也非常单一,没有米、蔬菜、水果,就是烤面食和牛羊肉,剧组所有吃的大米都是靠从国内来探班的人带过来。在现场海清讲起来“皮蛋瘦肉粥”等美食时眉飞色舞,我们纯粹依靠想象来精神享受;张译用塑料泡沫盒子自己种了菜,当地土壤沙质化,留不住水,他小心翼翼呵护不让植物接受太阳直射,最后长出一片绿色的时候,全剧组都争先恐后去观望。苦中作乐,打造精品,是全剧组的真实写照。 记 者:这部电影的去明星化、去个人化的集体英雄主义叙事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回归。可以这么认为吗? 唐 静:对于《红海行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对于蛟龙分队来讲,就必须刻画他们的团队密切配合作战,因为个人技能再高也完成不了这一次大规模撤侨任务。 周振天:这还跟影片的风格有关,《红海行动》不是传奇性的,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传奇性的作品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智慧和功夫编写出许多玄虚的情节,《蝙蝠侠》《超人》都是如此,但是作为蛟龙部队实际是不可能的。主创能做的就是,在坚持纪实风格的前提下,把细节刻画推向极致,在这方面林超贤导演花费了很多心血,把多年拍摄战争、枪战片的经验和能量全都释放在《红海行动》中。 记 者:《红海行动》在国外的放映情况如何? 唐 静:国外也很接受我们的《红海行动》,前两天在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地上映,也是一票难求。国外的华人华侨很关注这部电影。这部片子的叙事方式与表达手段都是很现代的,它是用国际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拍摄的,于是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口号,蛟龙分队的行为本身就是代表国家意志,就是给中国人提气壮腰杆子的,所以不用过多的语言去表白。好莱坞曾经和韩国军队、日本军队等都有过合作,几年前也向中国海军发出合作拍摄电影的邀请,当然要以他们为主。我们婉拒了。而这次让中国海军在全世界亮相的《红海行动》中,话语权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对于陷于战争危难中的无辜百姓,中国军队扮演了拯救者的形象。 记 者:在电影上映之前,“蛟龙突击队”鲜有公开露面,常以“海军陆战队某旅”代称,《红海行动》的热映让观众认识了这支被誉为“尖刀上的刀尖”的“蛟龙突击队”。广大观众都很好奇现实生活中的“蛟龙突击队”的训练与生活。 唐 静:我们安排林超贤导演去蛟龙部队体验生活,他惊叹于蛟龙刻苦严酷的训练与先进的军事装备。《红海行动》的军事顾问王海峰,是特种大队的大队长。特种大队退役优秀士兵黄胜典作为电影的军事指导,全程参与了导演组的工作,他本身就是狙击手,在国际比武中拿过大奖,执行过很多重要任务,他在剧组中负责对8个蛟龙队员的军事动作进行辅导训练和拍摄现场的战术行动指导。这部电影投射出了现代化的作战理念和作战方式。高科技战争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反恐战争,常常就是化整为零的小分队作战,还有空中、水面,水底多栖登陆等。林超贤导演是地道的军迷,他几乎熟悉所有特战枪支和装备,但毕竟他不在蛟龙部队生活,于是我们派出蛟龙部队的佼佼者去拍摄现场进行指导:例如“直九”直升机上是没有地方架阻击步枪支架的,而是用悬挂软带;还有狙击枪上防止反光的网罩等细节,都是蛟龙军事指导提出来的。所以电影在军事常识上没有出现硬伤。 记 者:在如此硬朗的男人戏《红海行动》中,出于什么考虑加入了战地女记者夏楠调查叛军首领制造黄饼的这条线? 周振天:海清饰演的战地女记者夏楠这条线,原先剧本里是没有的,林超贤加得好。因为英国伦敦公交车恐怖袭击造成了夏楠家庭破碎,促使她奋不顾身地投入调查恐怖分子企图搞到“黄饼”的事件中来。恐怖分子是全人类的敌人,影片中,中国海军不止是仅仅完成了撤侨的任务,还将一次可能有核放射污染的巨大灾难扼杀于萌芽之中,加上了这条行动线,就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军队不仅是威武之师也是文明之师,具有高度人类共同命运的自觉意识与宏大胸怀。 记 者:有观众说这部电影文戏上弱了一些,对这方面怎么看? 唐 静: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武装行动,事发突然,军情紧急。表现这样急迫战斗任务的电影,怎么可能还有所谓的文戏时间?觉得文戏太少了,是因为还陷在过去的那种军事战争影片的套路里。以往的军旅题材电影中不少都是要交代人物的前史,战斗间歇还要描写后方亲人的思念如何如何。现在一旦没有这些套路,反而有些不适应了。这一次我们是下决心跳出这个套路,在激烈的战斗中刻画人物情感。 周振天:实际上影片中的人物都还是有成长和情感表达的,例如佟莉与石头之间“吃糖”萌生的情恋的火花,到石头牺牲前佟丽急切地剥糖纸往他嘴里放糖;新来的狙击手顾顺,几次教训搭档观察员李懂面对强敌无需紧张,到最后李懂在顾顺鼓励下独自扣动扳机,将危及战友生命的恐怖分子一枪毙命。 在频频的进攻动作中,在密集的战术行为中,主创见缝插针、水银泻地来塑造人物的情感。包括最后出现的两个牺牲战士的身份标牌特写,分别显示出一个籍贯山东,一个籍贯石家庄,一下子就把牺牲战士的家庭背景呈现出来了,增强了真实性,令人动容。而不用类似写家书、搞回忆等手段去刻意展现。在执行任务的激烈搏杀中,很自然地就把人物情感交代了。林超贤平日沉默寡言,不喜欢煽情,到了外景地却又成为“战神附体”般的工作狂,而这又恰恰和蛟龙突击队员们讷于言、敏于行,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气质是很相符的。 记 者:在影片结尾处出现的海军战备巡逻舰艇在南海海域驱逐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擅自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的外国舰艇,并喊话“请立即离开”,使得影片从“完成时”变成了“进行时”,此处设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周振天:最后这个结尾,是一种象征性的画面。相对于海军部队平日执行的任务,海外紧急撤侨,是非常态使命。而维护国家领海安全,捍卫海权是海军部队的常态。这一组画面就是想表现从非常态里回到常态。还有最后打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国外任何地方遇到危险请打外交部电话12308”的字幕,也是观照到了当下中国电影观众感兴趣的最大公约数,现在出国的人数与日俱增,祖国的军事力量强大了,中国公民在国外的腰杆才能硬起来。 记 者:随着军改的安排,《红海行动》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电影,不仅获得了高口碑,并取得了春节档惟一一部每日票房逆跌幅的骄人战绩。这不仅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艺术家们艰苦奋斗的缩影,更是开拓进取的见证。请周主任谈谈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的发展历史。 周振天: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是1988年成立的,我是第一任主任,唐静是最后一任主任,整整30年过去了,从《潮起潮落》《驱逐舰舰长》《波涛汹涌》到《舰在亚丁湾》《火蓝刀锋》《深海利剑》《红海行动》等一系列反映海军部队战斗生活的影视作品,鼓舞了部队官兵的士气,弘扬了我军战斗精神。我作为中心的老主任,很理解唐静主任和这一届班子是在军改动态过程中完成了电影《红海行动》的策划、拍摄、制作的,很不容易。在这期间体制如何变化?艺术骨干如何安排?大家不可能不走脑子,但电视艺术中心的同志们一直坚持在创作《红海行动》的第一线。再有,与地方公司、导演合作,选对、选准合作对象这一点很重要。选错了,作品完成不好,好题材也就浪费了。他们在海军各级领导支持下,决心与博纳等地方单位、与林超贤创作团队精诚合作,终于让《红海行动》成为中国军事战争题材电影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彩行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