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3)

http://www.newdu.com 2018-05-15 华语桥 刁晏斌 参加讨论

    当然,随着大陆与海外汉语社会交流的日益扩大化和多渠道化,也有越来越多的词语、形式或用法不经过广东粤语这一中间环节而直接进入大陆汉语中。
    总的看来,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 目前所达创的融合,几乎并不是通过双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使二者都发生某些变化而最终靠拢到一起的,它主要是通过大陆汉语对海外汉语多方面的引进和吸收而实现的。
    B. 融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一过程开始于新时期以后,从1978年算起,到现在只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而实际上,真正的融合只不过是近十几年,特别是近八七年来的事。
    C. 目前的融合现象还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某些融合形式尚未取得完全“合法”的地位,因而没能最终成为“规范形式”;而在具体的运用中,则有载体不同(如文艺语体、口语中多用,政论语体中少用),使用者年龄的差别(年轻者多用,年长者少用)等许多因素引起的差异,所有这些,正好反映了融合的现象目前仍处于动态的发展阶段。
    前边,提到目前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大陆汉语对海外汉语的引进吸收而达到的,当然,这只是简而言之的。实际上,另一方面,还有大陆汉语对某些传统形式的“回归”,由此也可能造成一些形式的“复活”。例如,在词汇方面,“股票”、“老板”等早在建国前就十分常用;在语法方面,不及物动词使用范围的扩大早在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就能见到一些用例,只是它们在后来相当长的时日里已经或趋于消失了。
    但是,上述“复活”与前边的引进吸收还是有关联的,甚至是一致的,因为许多这样的传统形式仍然存留于海外汉语中。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实际上就成了一回事,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因此,我们说,所以会出现融合局面,归根到底还是大陆汉语向海外汉语靠拢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局面,其造成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l. 经济原因
    经济因素在语言的流播及变易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汉语多次在民族间的语言融合中居于主导地位,就是明证,而这一点,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充分。前一时期,不少人都在谈论广东话“北上”的问题,那么,广东话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强势方言,井且在相当的程度上进入更大的使用范围呢?最主要的就是经济上的原因:广东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的产品、广东的生意人遍布全国……
    就大陆与海外汉语社会比较而言,经济上的差距远比广东和内地的差距大,大陆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落后的经济地位,就决定了只能是大陆更多地引进吸收海外的东西(其中也包括某些语言形式),而不可能相反。所以,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就语言来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大陆汉语向海外汉语靠拢,在这个基础上使二者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和融合。
    2. 文化原因
    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更是与经济有直接而又密切的关系。以发达的经济为后盾,海外汉语社会的文化也不断地“内侵”,大量的精神和文化产品涌入大陆,诸如文学作品、影视剧、歌曲等,充斥大陆的文化市场,并且拥有大批的大陆读者、观众和听众,由此,对大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对大陆的语言……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3. 社会心理原因
    一定的社会心理,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产物,同时它又反过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实际上,它们不仅仅是一致的,而且,往往还是交积在一起的。时下,“崇洋崇外”仍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许多人嘴上虽然不会承认“海外的月亮比大陆的圆”,但实际上还是对海外的事物有一种喜爱、认同的心理趋向的。
    就语言运用来说,也是如此,比如以海外汉语的某些形式或用法为时髦,由此而乐于接受或加以模仿。当然,有这种趋向的并不仅仅是某些个别的人,时下许多传媒的导向也是如此,如广播、电视广告中的“海外腔调”,某些报刊中的海外汉语表达方式,以及一些作品对海外汉语中某些形式的刻意模仿等,既迎合了上述的社会心理,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种社会心理的强化和深化。
    4. 政治原因
    从古到今,政治在语言的融合中从来都不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今天而言,大陆的政治地位远非海外汉语社会所能比,但却不能保证大陆汉语不被“同化”。但是,语言融合毕竟也不能完全排除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今天,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海外汉语社会(特别是台湾)不再处于尖锐的政治对立状态,并且以一种开明、宽容的政治态度来对待外部的事物,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对海外汉语社会的事物(包括语言形式)的引进和接受才成为可能。因此,政治因素在客观上为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提供了大的背景和可能的条件,并且成为这一结果的一个宏观上的原因。
    〔注  释〕
    ①见《文艺报》1988年11月12日。
    ②黄沛荣《大陆地区社会用字的现况》,(台湾)《华文世界》1993年总第66期。
    ③关于这种语言现象,许多人已经注意到了,但是对这种名词的性质等看法不一,详见许匡一《性质名词及名词性质化试论》,《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94年总第45期。
    ④黄国营《台湾当代小说的词汇语法特点》,《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
    ⑤大陆汉语中以前只有“很科学”“挺艺术”等为数不多的用例。
    ⑥关于语法方面的详细情况,笔者在《新时期大陆汉语的发展与变革》一书(台湾洪叶文化公司1995年版)中,有比较多的叙述和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