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经常看京剧《穆柯寨》,就喜欢看武戏,一到文戏心就急,恨不得在剧场就能按快进键,心下以为这些“水戏”就是为了拖时间。前些时候又听说有剧团演《穆柯寨》出于儿时难以割舍的情感,早早地坐进了剧场。戏还是那出《穆柯寨》,一场一场那么熟悉,一招一式那么亲切,与儿时所观之《穆柯寨》无二,可怎么又觉得这么不一样。那些武戏依旧精彩,不同的是文戏,儿时让我心烦起急的文戏,如今看来是如此有情有爱、有滋有味,那么招人爱看。细细想想这种观戏感受的变化来自于年龄,少不更事时本不懂世间情义,又如何看得明白,又怎么品得滋味。我一直困惑为何那些老戏特别招人爱看,现在明白就是因为老戏中存的那点人情味儿,烟火气儿,那些越品越上瘾的戏的“滋味儿”。 “滋味儿”对于菜是用来刺激味蕾满口腹之欲,对于戏是滋润精神足心灵之盼。中国的传统戏曲历来就是情趣盎然,罕有急着教育观众或者忙着自我标榜的作品,传统戏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你爱看。近几年,一批传统戏如《周仁献嫂》《范进中举》《四郎探母》《穆柯寨》《二进宫》《珠帘寨》等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是我们被一些新戏“干”“淡”“无味”的太久了,所以反观传统戏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传统戏是那么的“有滋有味”有看头。《穆柯寨》内容不复杂,却久演久看经久不衰,这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 传统戏曲有“规矩”之味儿。《穆柯寨》中穆桂英的出场,一看扮相插翎子戴尾,就说明穆桂英是非正统方,通常京剧扮相正统方是不戴翎子、尾的,就像《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在番邦也是戴翎子、尾是一样的,表示番邦是非正统方。此时的穆桂英是山大王,所以应该按照非正统打扮,从扮相上观众第一眼就知道了人物的定位。穆桂英一张嘴唱“点绛唇”,这应该是老先生有意为之,因为“点绛唇”是正统人物唱的曲牌,通常非正统人物应该唱“粉蝶儿”。此处穆桂英唱了“点绛唇”,表示从整体戏来看她仍然是个正统人物,所以在此处用了“点绛唇”而不是“粉蝶儿”。桂英一落座念了四句定场诗“巾帼英雄女丈夫,胜似男儿盖世无。足下靴踏葵花蹬,战马冲开百阵图”。定场诗是人物身份、性格、本领的高度总结,观者听了这四句诗对这个人物便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姑娘穆桂英”,这就是传统戏曲中的自报家门,人物直截了当把自己的身份告诉观众。这样的处理意在说明传统戏曲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让观众猜人物是谁上,而是让观众对人物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能够踏踏实实地坐下来欣赏艺术。接着下山打猎,用了一串锣鼓吹打就把人马从山寨带到了猎场,传统戏曲讲究“移步换景”,千山万水基本上都是一个圆场就解决问题。穆桂英的下场用了“三勒马”,一般情况下武生、武旦下场基本上都是“勒马”下场,像代战公主的下场也是这样,如果拿枪拿刀通常是“下场花”。所说的这些规矩其实在戏曲中叫做“程式”,这些“程式”看似千篇一律,但在每个人物的身上都有细小的区别,“程式”之所以是“规矩”,那是因为这些技艺经历了数代观众的大浪淘沙,被无数演员精挑细选不断加工才存留下来。这些“程式”带着奇妙的艺术美感,是戏曲的精华,是戏曲的灵魂。 传统戏曲有“人情”之味儿。穆桂英打败了孟、焦二将没想到又来了杨宗保,二人一见钟情,战场之上竟然耍起了“花枪”。这就是传统戏曲中恰到好处的“人情”戏。如果按照现实描写,这样的处理肯定不合道理,毕竟两军对阵怎么还有时间“打情骂俏”,可是再严峻的局势也挡不住人物内心的激动。戏唱到这里欲急还慢,欲紧还松,刀枪之下竟然唱起了“西皮二六”,和电影的慢镜头一样,桂英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唱了出来,“这员小将真不错,威风凛凛站山坡。手持银枪光烁烁,身披铠甲似韦陀……”一场刀光剑影活脱脱地变成了燕舞莺飞的双人舞,委婉含蓄情义绵绵,刚柔相济姿采万千。几句唱一段舞,观众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含羞带媚却又胆大热情地穆桂英,一个多情少女遇到懵懂少年时的心急和无奈。二人相遇整套枪架子中特别要看“夸将”中的表演,活脱脱地演绎了桂英神女有心、宗宝襄王无梦的困惑。桂英先是用肩膀靠了一下宗宝,接着又用翎子扫了下宗宝的下巴,这一系列“调戏”的动作非但没有给观众轻浮放荡之感,反而让人觉得这个少女真是胆大泼辣,敢爱敢恨,热情似火。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出京剧《珠帘寨》,也有一场这样的人情戏。就是程敬思知李克用惧内,说服二位皇娘迫使李克用出兵。其中二位皇娘点卯的戏就特别有意思。 李嗣源:父王你来了。 李克用:我来了。 李嗣源:你误了。 李克用:我没有开锣就来了,怎么误了? 李嗣源:你误了卯了! 李克用:往里通报一声,就说孤王来了,他们下位迎接老夫…… 二皇娘:他误了卯,不前来请罪,还要迎接与他?传令下去,叫他报门而进…… 李克用:反了!反了! (唱)如今事儿大改变,说什么男女要平行。皇娘挂了元帅印,孤王倒做马前先行。我若不遵她的令,到夜晚,不许我进她的卧室门。东宫不要我把西宫奔,西宫照样关门睡觉吹了灯!倒叫孤王无处困,孤坐在银安殿把闷气生。沙陀国里访一访,家家有一本难念经。 这段唱写得非常有意思,诙谐可爱,妙趣横生,没有任何词语的雕饰,自自然然,真真切切。把一个沙陀国王李克用变成了一个惧内的小男人,但这个小男人却充满了情趣,让观众感觉非常亲近。传统戏曲《豆汁记》《凤还巢》等剧中都有很多这样的段落,这就是戏的“滋味”。看懂了传统戏曲才发现当下创作的症结所在,当下的一些新编剧目写得没意思、没滋味,就是因为我们不敢说这样有滋味的“废话”,不敢唠这些充满情调的“闲嗑”,没有“烟火气”,“人情味儿”。 所以很多经典的传统老戏可以看很多遍,即使会唱了还是要看,而新戏大多是一次性消费,当看懂故事之后就没有再重温的欲望了。老戏把光鲜亮丽、高大显赫的人物变成普通人,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命诉求来演绎,让他们说普通人的话,犯普通人的错,遭遇普通人的尴尬,所以更让普通人爱看。其实,普通的家长里短,卿卿我我,才是有滋有味的生活,才是有滋有味的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