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养成了各种浪费时光的习惯,读书这件事情,似乎已离我远去。当看到《干法》这本书的作者稻盛和夫一个日本名字,我着实不太喜欢,我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感翻开了此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从开始对作者的不敬,到后来的惊叹,知道最后的的恐惧与不安,颠覆了我好多认知。 我对作者的不敬。 身处抗日神剧伴随了童年的一代,我对日本作者的书籍自然是大为不恭,平日里每每聊起各类日本汽车、电子产品、打印机,我都是为国人的不争而懊恼不已。此书开篇提及的“人为什么工作?”我更是不屑,无非是人本能的需求和由此而产生的满足感,讲的高尚一点就是工作成就个人,成就人格。然而剥开表皮还是最为单纯的人性,满足贪婪、欲望的一种途径。那种对笔者轻蔑心理更是膨胀。 我对一些观点的惊叹。 随着浏览,我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书中多次提到了几个形容工作的词语“愚直的、诚实的、认真的、专业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份真实的愚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怀着单纯的将工作视为修炼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的途径的人着实不多。我回想到了自己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情景,在施工现场不停的奔波,穿梭在工人和项目部之间,工作服上的油点、磨穿脚底的劳保鞋、徒步数十公里去买施工材料、通宵达旦的赶施工资料。那时没有多少薪水、没有多好的工作环境,而自己确实有着使不完的拼劲,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的决心,一个技术员把自己放在了那个旋涡中心,想着项目经理的工作,这也曾被工人们调侃为“傻”。我或许曾经有过这样的“愚”,而没有做到像作者提及的坚持,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让我也承认了这种“傻”。“愚直的工作”,不曾想过避重就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种动力荡然无存。 作者讲到了“自燃”类别的人,在国内也有类似的说法叫“打鸡血”。我曾有朋友给我提及过一些国内的日企、台企全员“打鸡血”式的企业文化,当初只考虑到了对员工不够人性,而忽略了作为其中一员的获得。当自身自燃,身边的人也在自燃,所有的人都在燃烧,这样的一群人组成的一个团队,相互的火焰不停的传染,能喷发出的工作热情、动力,不可想象。 “完美主义”,稻盛提出的“至高无上”而不是相对比较,只是另一种不可想象的境界。不同于一场比赛你只要击败所有的对手就能拿到冠军,而是要求自己完美无缺,没有针对的对手,无限提升自身,完全纯净的提炼。细节决定成败,从摆放不齐的资料开始,从办公室门外开始,从每天睁开眼睛开始,每一个细节,不停的要求自己做到“完美”。而这种苛刻的要求随着习惯将变成自己的潜意识。 关于“反省”稻盛做到确实比较到位,每天对着镜子提醒自己。我们共产党员也有自我批评的传统,但我确实有着很大的差距,将自己说错的每一句话、做错的每一件事情进行反思。这个过程真的能让人睿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完善自己的品质修养。 “扫地”学问,将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专家。每一个能把简单工作做到最后的人都能散发出强大的人格魅力,正如作者所讲的伐木工人,他讲自己融入了工作,感受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一个人性的升华。在每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都亦如此,在身边默默工作、任劳任怨的员工,即使没有被领导发觉,即使没有得到身边同事的认可,只要不停的坚持、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上帝的帮助,就像以前长辈讲到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对强大思想震慑的恐惧与不安。 日本大约有1.2亿人口,《干法》这本书一经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9次,月销量最高达到20万册,简单计算仅在出版的当年,拥有这本书的日本人占整个日本人口的2%,这个数字蕴藏着大量日本人对稻盛哲学的认同。这种思维的蔓延会点燃整个民族,能给一个民族注入一种可怕的力量。 在中国国内,年轻的一代依然信奉着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少劳多得的思想。大家都在羡慕“官二代”、“富二代”,向往一夜暴富,期盼一张中奖百万的彩票,有多少人真正发掘了那些“愚直的”工作者。 面对这种对比,两种思想的发酵,精神、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我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差距,崛起的中国同样需要国人拥有值得肯定的世界观,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国人能看到这本书。 我想自己要向着“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工作,努力去做一个“自燃”的人,将稻盛的这份哲学力所能及的传递。作者:刘朕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