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勇士——《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这是我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本看完后想写读后感的书,而看完后把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收获更坚定了我这个想法。(so,懒人动笔啦。。)本书作者有很多吸引人的观点,我主要从以下四点作为切入点来分享下自己的感悟。 一、原因论VS目的论 两者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原因论:原因→行为→结果→原因;目的论:目的→行为→结果。前者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提倡的原因决定论,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思考方式,乍一看很有道理,可是它也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举个栗子,比如期末考试之前失恋了,原因论的思维模式是:分手→心情不好→无心复习→没考好,这可不能怪我,谁叫我而分手了呢?让我们来看看目的论的思维方式:不想复习→心情不好→分手→没考好。两者的结果一样,行为动机却是完全颠倒的,前者会让我们把责任过多的推给外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相信自己的可改变性,更可怕的是形成恶性循环,为自己上演一场又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二、自己VS他人 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会与他人发生关系。本书作者认为人生的课题就是人际关系,那么应该怎样维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分离。作者认为人际关系的一切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常常忘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总会过多的关注和干涉别人课题,要记得,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回想生活中确实因为人际关系的边界不清问题而产生了许多问题,无论是家人、朋友、爱人,除了这个身份外,大家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不能替别人做选择,就像我们不愿被别人束缚一样,平等的关系是不干涉的基础,不干涉就是最好的自由。 三、情绪表现VS内在动机 作者先说了“善”和“恶”在心理学初期的区别,善=有好处,恶=无好处,之后又针对自卑、愤怒、回报思想等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自卑:作者认为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再举个栗子,人们会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才会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他能让你沉湎于旧的生活状态,享受舒适区带来的安全感,毕竟改变总是会有风险。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所谓让人们自卑的事物,只在于我们看待该事物的态度。有点类似于佛家的说法:心一转,处处是良田。 愤怒:作者认为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发怒的本质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达到自己的效果。 回报思想:作者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新颖的言论,归根道理就是没有做好人际关系分离的课题的具体表现,无法区分真正的善恶,无法分离自己和他人,是我们所表现诸多情绪的原因,那么是否只有脱离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由呢?不,我们只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作者认为要贯穿自己的生活方式,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要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被讨厌的勇气是个复杂的概念,想要弄懂就去看书哟!) 四、此时此刻VS过往种种 假设人生是没有目的地旋转起舞的舞曲,当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时,我们既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而最重要的就是当下。生活中我们总会回想过去,规划未来,往往结果是过去无法改变,未来无法掌控。从人生舞曲的意义上讲,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的,你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怎样度过每一个此时此刻,只有你能赋予它存在意义,刹那即永恒,刹那是新生,契机在于你的改变。 起初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最大感受是:颠覆。颠覆于它改变了我既有的思维模式,欣喜于它提供了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怎么样才能保持生活与自我的平衡,以一种自由的方式去生活?我对自由的理解,从来都不是不管不顾,肆意妄为,永远处于毫不受限制和拘束的状态,这不过是自我逃避的遮羞布。我以为真正的自由就是去热爱生活,那是即便前途未知,也能兴致盎然,即使荆棘遍地,也能跌宕不羁,纵然悲欣交集,也能谈笑风生,这本书的意义就是给了我一个通向自由的入口,读完全书,愿你愿我都能有所收获,去成为一个勇士,自由而自在的生活。 作者:李野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