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艺审美的“风向标”——浅谈2018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引领价值
◎相声既可以“一笑遮百丑” ,也能“一笑露百丑” 。在浮躁成风、娱乐至上的时间节点上,不给那些耍嘴皮子以及模仿秀提供平台、机会,这恰是国家主流媒体央视春晚审时度势应有的清醒与明智。 ◎今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具备“审美引领”的意义,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以独有的品质启发我们思考:这个时代的文艺应该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抵制什么?唾弃什么?今天的人民大众最需要什么(而不再仅仅是满足“一部分观众的等待什么” ) …… 已经很多年了,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总是人们关注、议论的热点、焦点。若以“思维惯性”评价2018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觉得坐在荧屏前笑得并不如往年“过瘾” 、“尽兴” 。据说,网上也有各样的褒或贬。但,换一种视角,它们赐予了我久久咂摸、回味,乃至于主动联想、思考的热情。所以,当有人问到我的评价,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今年除夕,它们用自己的视角、品质告诉我,央视春晚不再只是全国范畴热闹节目的“串串烧” ,更是引领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审美的“风向标” ;它的不可取代不再只是其显赫位置,而是唯央视春晚而独有的审美品质。 诚然,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但,中国新时代的到来毕竟呼唤与之匹配,即能够体现其核心品质与风格的艺术佳作。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其角色不单是百姓欢度除夕的“笑工场” ,它与整个晚会清新、健康、向上、祥和的风格有机融为一体,成为阐释新时代中国文化审美的“大讲堂” ,以其鲜活、生动、个性的演绎与语言,示范性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家应具备的素养与境界,彰显出了国家主流文化媒体风正气清的尊严与价值:小品《真假老师》 《提意见》与相声《单车问答》告诉我,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必须勇于正视而绝不掩饰;小品《回家》说给我,海峡两岸的人民对台湾回归,一向情真意切而绝不放弃;小品《同喜同乐》提醒我,中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从来真诚友善而绝不动摇;相声《我爱诗词》嘱咐我,中国人对优秀民族文化高度自信而绝不保守;小品《学车》 《为您服务》叮咛我,新时代对善良人性应迅速点赞而绝不犹豫…… 窃以为,较之以往, 2018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具有三个鲜明、突出的变化与特点: 其一,启迪心智,重视“以小见大”的引导。“以小见大”是中国说唱文学的优秀传统,文学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底色,而小品、相声作品的文学性往往需要通过故事的整体性得以体现。由此,我曾经撰文阐述过这样的观点,曲艺文学的诗意来自“家常话组装” 。歌德曾经说过,“作品的价值大小,要看它所唤起热情的浓薄。 ”而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的雅俗共赏,无疑离不开其以小见大的品质与境界。当年侯宝林的相声《关公战秦琼》所以受到欢迎,恰是因为它赋予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浓浓的热情。今年央视春晚的小品、相声,同样赐予了我启迪:我从《真假老师》中不仅仅感受到了陪伴孩子远比陪伴生意的重要,甚至从那个道具“失修的门把手”里,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忽略教育其结果便如“它” :走不出去也回归不来,用“家政服务”贾玲的话说“其实挺可怜的” ;显然, 《回家》中的“扣子”也被赋予了这样的文学符号意义;还有,甚至到今天我依然在寻找、追究《提意见》中假话、空话、奉承话的根源,还跳跃式地想到,舞台上的“三俗”存在也是与其生长土壤有关系的; 《单车问答》问的是单车,而回答的却是我:新时代、新生活呼唤与之相应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素养,否则“神话”瞬间就能变成“笑话” ;我起初认为相声《我爱诗词》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的套路活,但,当演员从作品中跳出来而引用了一段外国诗人的诗句,如此便把我的联想点燃了: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于不仅仅重视自身的文脉、传统,且对人类所有优秀文化都富有包容的胸襟……它们提示我:小品、相声(包括所有的曲艺艺术形式) ,只有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方能显出“大”的品质,让观众得以在身边小事中,以小见大。总之,启示式的文艺作品,是新时代对文艺家的要求。 其二,陶冶情趣,坚守“宁缺毋滥”的品质。今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用自身的品质回答了:健康趣味来自于哪里?央视的“中国年夜饭”应该给中国百姓以什么样的情趣滋养?艺术,一时一刻离不开趣味,但,趣味有高与低、雅与俗、健康与颓废的差别……显然,今年的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没有盲目迎合,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积极引导、陶冶受众的审美情趣。作为从事曲艺创作的作者,曾写下过这样的话语自勉:开心并不等同于开怀。开怀大笑只能一时,开心愉悦则可以久远。感官刺激即使令人一时开怀,但绝不可能抵达其心灵。说唱文学的小品、相声赐予受众的开心绝非是单一的笑,而是千姿百态、可以抵达人之心灵的独特之美,它包括让人动心的故事、宽心的语言、入心的曲调,会心的哲理等等。相声既可以“一笑遮百丑” ,也能“一笑露百丑” 。在浮躁成风、娱乐至上的时间节点上,不给那些耍嘴皮子以及模仿秀提供平台、机会,这恰是央视春晚审时度势应有的清醒与明智。老舍先生曾说,文学艺术的趣味“包括生活的情趣、思想的理趣、语言的风趣” ,而历史上真正留下来的曲艺佳作,绝非一味追求笑声而忽略其思想、文学内蕴,它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情趣、理趣、风趣,使其在幽默中具有发人深省的韵味。原本以为,舞台艺术样式的趣味只是在“形式美学”的范畴,而今年春晚语言类的作品给了我一种启示或引导,让我认识到作品的内涵的深刻、广博,同样是品之不尽的味道。比方,差3个月便失去学车资格的“潘长江”携“蔡明” 《学车》 ,当然是新时代、新生活一种司空见惯的真实,然而它传达给我的意趣却是穷且益坚的中国爱情传统。我认为它的趣味价值并不在于那句人生箴言味道的“爱情保鲜靠表白,爱她就要说出来” ,而是隐藏其后的中国式崇高爱情观,即真正意义的爱情不是利益、身份的等价交换,而是像《牛郎织女》《白蛇传》 《西厢记》传达于我们的:爱,可以打破所有差异与障碍。当“美女嫁豪门”成为一种时尚甚至被某些人推崇为实力的时间段, 《学车》赐予的恰是呼唤美好回归的理趣。所有艺术都是“戴着镣铐跳舞” ,这些年相声界一直呼吁正本清源,其中就包括既要有节奏又要有节制地使用“包袱儿” ,这是保护相声艺术长久健康发展的必须。很欣慰,对审美趣味的矫枉过正,并没有让央视春晚的小品、相声成为一种机械化、抽象化、概念化的说教,它的鲜活自然,体现在了对新生活细节的发现与表现及其每一个人物形象的个性之中:如《为您服务》中林永健扮演的阳光经理以及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李琦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我的现场的直觉,杨少华、李琦等绝不是开心果、欢喜虫,而是能够恰到好处驾驭人物形象、令人可亲可敬的表演艺术家。另,两个相声作品及其演员,其风格亦清新健康,既坚守了侯宝林、马三立、马季开创的新相声传统,也显现出与新时代同步的新曲艺人之风采。由此愈发坚定了曲艺艺术自信,即,它绝不可以为了所谓的收视率而去躬身盲目迎合,而是用健康向上的情趣去引导与赢取。 其三,引领审美,树立健康向上的形象。汉代学者王充曾提出“为世用”的观点,这其实也是古代一切优秀文艺家所坚持的原则,对社会有用的作品即使是写了一百篇也没有害处;如果对社会不起作用的,就是一章也没有什么补益。创作的作品应有益于教化,有补于社会,起着移风易俗,匡正时弊的作用。“为世用”的观点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当我们今天面对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话题的时候,不能不再一次联想到它。我之所以觉得今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具备审美引领的意义,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以独有的品质启发我们思考:这个时代的文艺应该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抵制什么?唾弃什么?今天的人民大众最需要什么(而不再仅仅是满足“一部分观众的等待什么” ) ……它们没有用迎合眼球效应来取代社会效应,而是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将社会效应放在了第一位。这,无疑是主办单位与其创作团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之后的“成果” ;因为它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主办者非常清醒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我曾表达过这样的曲艺观:唯有作者、表演者成了雅俗共赏之人,其作品才能抵达雅俗共赏的品质;所谓,艺,大不过人。通过一组去芜存菁的语言类节目,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了一支健康、阳光的创作团队及其乐观向上的审美理念:我们的文艺、曲艺需要深入群众,贴近人民,但,更需要具备引导群众欣赏趣味,提高其文化素养的意识与创作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生动、鲜活的精品力作,提升大众百姓的审美情趣而自觉抵制、拒绝庸俗低劣的东西。 有个同事是京剧票友,一位京剧名家听他演唱后评价说:“你很阔气,钱很多——可惜你自己不知道,更不会用……”我觉得这话蕴藏着很深哲理。静下心细品发现,其实,人,认识,以至于看清楚自己或许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说唱文学的曲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的民间文化、说唱文学原本是一个富矿,只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容易让人魂不守舍,急功近利让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寻找——缺少发现的眼睛和挖掘及使用它的智慧。可喜的是, 2018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演出团队,将中国新时代、新生活鲜活的故事,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语言与深刻的思想蕴涵有机融为一体,造就、展示出了中国春晚的独有之美。 它,给了我们信心,也给了我们启迪……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