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关于汉代疫病研究,可参见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王文涛《汉代的疫病及其流行特点》(《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王永飞《两汉时期疾疫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刘春雨《东汉疫灾初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等论著。这些论著主要从史学和医学视角入手,尚未将疫病与当时礼制变化及文学影响相联系,读者可参证。 ②(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8页。 ③姬周时期,我国已有不少关于疫病的记载,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天方荐瘥,丧乱弘多”,郑玄释为“天气方今又重以疫病,长幼相乱而死丧甚大多也”;《周礼·天官·冢宰》云“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云“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等,大傩礼因之而生。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三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6页。 ⑤(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⑥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8页。 ⑦(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十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9页。 ⑧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五《时则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3页。 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7-3128页。 ⑩《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545页。 (1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0-91页。 (12)《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545页。 (13)《礼记正义》卷三十七,第1091页。 (14)《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1029页。 (15)《后汉书》志四《礼仪志上》,第3108页。 (16)《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545-2546页。 (17)《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546页。 (18)《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125页。 (19)《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第424页。 (20)这次疾疫发生于曹褒任职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期间,史书未载具体时间。此前永元四年(92)曹褒任射声校尉,此后永元七年(95)曹褒出为河内太守,可以推定这次疫病发生在永元四年至七年之间。 (21)此次疾疫发生时,朱穆任冀州刺史,《后汉书》卷四十三《朱穆传》载,朱穆,永兴元年(153)为冀州刺史,未载其离职具体时间,因而推测此次疾疫在永兴元年左右。 (22)酒泉赵娥三个弟弟遭灾疫皆死,赵娥因此不得不独立担负起复仇之任,并为此做准备,至光和二年(180)二月上旬,赵娥白日刺杀李寿于都亭前,因而此前疾疫当在光和元年(179)左右。 (23)以上诏书奏议文字均见(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四至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第492-907页)。 (24)《后汉书》志三十《舆服志下》,第3673页。 (25)逐疫辟邪是南阳石刻画像重要题材之一,多达400余石,因此河南南阳汉画馆主题陈列“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专列“逐疫升仙”部分。 (26)该表主要依据《南阳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5年)、《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上海美术出版社,1981年)、《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续编》(上海美术出版社,1988年)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具有驱疫功能的方相氏(熊)是汉代辟邪类画像石中主要形象之一。 (27)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西安: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1982年版,第52页。 (28)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42-1043页。 (29)《论衡校释》卷二十五,第1043-1044页。 (30)关于大傩礼,前述《论语》《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均提及,但仅提到名称,无文学性描写。 (31)《后汉书》志三十《舆服志下》,第3673页。 (32)《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第3128页。 (33)《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第424页。 (34)《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212-213页。 (35)《后汉书》卷六十《马融列传》,第1963-1964页。 (36)《后汉书》卷六十《马融列传》,第1955页。 (37)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9页。 (3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39)《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1029页。 (40)《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2722页。 (41)[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4页。 (42)《剑桥中国秦汉史》,第308页。 (43)此后直至《隋书·礼仪志》方重新详载大傩礼云:“季冬旁磔、大傩亦如之。其牲,每门各用羝羊及雄鸡一。选侲子如后齐。冬八队,二时傩则四队。问事十二人,赤帻褠衣,执皮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硃裳。其一人为唱师,著皮衣,执棒。鼓角各十。有司预备雄鸡羝羊及酒,于宫门为坎。未明,鼓噪以入。方相氏执戈扬楯,周呼鼓噪而出,合趣显阳门,分诣诸城门。将出,诸祝师执事,预副牲胸,磔之于门,酌酒禳祝。举牲并酒埋之。” (44)关于疫病,《诗经·小雅·节南山》提及,云“天方荐瘥,丧乱弘多”,郑玄释为“天气方今又重以疫病,长幼相乱而死丧甚大多也”;《周礼》《吕氏春秋》等亦曾涉及,但无文学性描写;西汉诗、赋均未提及疫病,部分诏令奏议提及疫灾,但属公文性质,无文学性描写。 (45)具体可参见前面图表1《史籍中所见东汉疫灾》。 (4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0页。 (47)(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52-1153页。 (48)(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6-1897页。 (49)《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七,第1090页。 (50)《文选》卷五十二,第2272页。 (51)《文选》卷四十二,第1898页。 (5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七,第1090页。 (53)《文选》卷五十二,第2271页。 (54)《文选》卷四十二,第1897页。 (55)《文选》卷五十二,第2270-227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