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史料成为思想的利器,而不是仅仅让思想如空中楼阁,这是戏曲理论家傅谨多年治学的一个总体目标。继2010年《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和《续编》、2016年《梅兰芳全集》(八卷本)相继出版后,《20世纪中国戏剧史》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正是对戏曲史料的重视,让傅谨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如虎添翼。 研究20世纪中国戏剧史,因为涉及史料相对薄弱的民国时期,更涉及史料有局限性的当代,搜集新鲜而全面的史料,或者给出史料新的方向就可以让研究具有新价值,而从这些史料中,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戏剧的复杂环境、丰富变化、新的探求,让逝去并不久远的历史照进当下,意义就更大了。 本书由全新的史料支撑,竟然会让人对原以为熟知的中国戏剧史产生陌生感,让人惊讶地发现这100年的中国戏剧版图竟然是这般海阔天空。这100年既活跃着京剧这一舞台上的王者,也有从民间歌舞、说唱一跃成为新兴剧种的诸多小戏,从而使得中国戏剧的格局为之一变;这100年,从20世纪初主张变革图新的戏曲改良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对戏剧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探索,人们通过更新观念让戏剧更适应时代的潮流,这一点似乎没有本质的变化;这100年,还是新兴的话剧与本土的戏曲齐头并进的百年,但是作为“闯入者”的话剧,也经历了新剧、文明戏、话剧等不同界定,远非一个“现代性”能够涵盖;在这100年有难以回避的战时戏剧,纷繁复杂的背景决定了它们有着与想象完全不同的表现;在这100年中,还有另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在崛起,那就是苏区、延安等地的“红色戏剧”,这支戏剧的发展样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1949年之后中国戏剧发展的大体走向。 可以说,就如20世纪的中国在一百年中复杂的动荡变迁一样,中国戏剧在这100年的复杂维度被傅谨先生收至眼底,洋洋洒洒,疏密有致,大致勾勒出一个20世纪中国戏剧总体的图谱。 看得出,傅谨的历史书写,并非对现象、人物与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把戏剧现象以及戏剧人物放在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土壤中去审视、分析,所以处处可见思想的火花。 中国戏剧理论界历来有将话剧与戏曲研究泾渭分明的倾向,而且似乎还弥漫着一种气息:话剧天生比戏曲高级。话剧被认为是现代性的、思想性的、人道主义的,而戏曲则被认为是落后的、脸谱化的、反人性的,是属于旧时代的。不可否认,从20世纪初期的“五四”时期直至今天,中国戏曲与所谓“洋派”的话剧在很多戏剧专业人士心中都是相互排斥的,而傅谨先生的戏剧谱系则是打破戏曲与话剧的壁垒,从“新剧种”的观念切入,将这一西方舶来品首先作为20世纪新兴剧种之一来谈起,随着它的发展壮大,文学的深入,影响力的扩大,才将它纳入到与中国戏曲可一分为二的戏剧版图之中。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观点。傅谨先生显然认为中国戏曲才是最丰富蕴含中国人文化心理的艺术载体,但他没有因此厚此薄彼,走上歧视话剧的另一个极端,而是在历史书写中让话剧和戏曲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相互观照。 另外,对待戏剧采用平民立场,而非精英立场是该著作一个突出特点。最难得的是他让小戏独立成章,专门论述这些20世纪初期形成、生长、蔓延并渐成气候的民间小戏,述说它们的成长历程,以及城市、文人,以及大剧种对它们最终真正壮大所起的关键作用。傅谨先生将勃兴于20世纪初期的一些新兴小剧种与京剧等大剧种并列成章,写入20世纪中国戏剧的通史,是一次对地方小剧种艺术价值的确认,也是对戏剧艺术娱乐价值的正视。 20世纪的中国是复杂的,是新与旧的胶结;是思想、认知上与情感、心理上的碰撞;是启蒙、救亡与娱乐、享受的共栖;是革命、改造与英雄、传奇的狂想,而20世纪中国戏剧就是这些时代印记的真实投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