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如何得体建构作者身份 我国学者的身份建构和自我推销意识较弱,故而偏爱隐性标记和描述性强的动/名词,以间接隐晦地建构作者身份;而国外学者更偏好用高显性度标记和评论性、主观性强的动/名词阐述观点,凸显其独特贡献,建构自信负责的观点持有者身份,强化其说服力和权威性。国内外学者高频使用的身份标记子类呈现倒挂。 语篇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崇尚集体主义、尊重权威等传统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学者在提要撰写中的语言选择,我们倾向于使用隐性标记将个体自我隐藏于文本中,以规避自负感,从而建构客观、谦逊、谨慎的学者形象。我国传统的学术规范也左右着中国学者的身份建构方式。1986版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明确“文摘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各类学术写作教学和教材、参考书也倡导学术写作要客观,有些期刊的来稿须知甚至禁止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作者/笔者”。然而,国际科学界20世纪80年代就倡导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等显性语言策略使论文简洁清晰。 汉语论文有其书写提要的既有表达方式,但要在国际刊物登载,就要仿效国际刊物的写作惯例。当下,英语提要是在国际学术圈推销科研论文和学者影响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建构学者身份、权威和声誉的主要途径。希望发表英语论文并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学者,增强汉英提要的差异意识,了解国际学术社区的写作规范和习惯,抑制“中为外用”的“负迁移”,得体高效地运用英语构建自信权威的国际学者身份,这将有助于中国人文社科新思想和新发现更有效地走向世界,赢得国际学术话语权。 (本文系福建省规划项目“汉英学术语篇中的反身性元话语比较研究”(FJ2016B263)、华侨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16YJG01)阶段性成果,同时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和华侨大学语用修辞创新团队帮助)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及翻译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