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模态论辩修辞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多模态论辩修辞框架主要基于两个理论体系: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设计修辞和从论辩修辞传统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论辩或视觉论辩(visual argumentation)(Kjeldsen 2015)。社会符号学是在Halliday的“语言是社会符号”(1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的论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号学理论(Halliday 1 978)。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修辞设计主要涉及多模态语篇的建构,主要研究领域是多模态语言教学。例如,Kress f2001)研究了理科教学语篇的建构过程,把教师选择合适的模态作为修辞过程的一部分。每个模态都为修辞者(教师或学生)提供不同的把世界表现为知识的方式。把不同的模态组织为交际事件的过程涉及修辞者思考应该交流的内容,根据理科教室可提供的每个模态的专业特征、交际者的兴趣和他/她对听众的感觉,他需要思考实现交流的目标的方式。例如,从知识的角度看,它需要探讨什么是表现这些知识特征的最好模态,是图像还是文字;从观众的角度看,什么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好模态,是照片还是文字。这样,每一个视觉、行动和语言模态的意义生成资源潜势都具有特殊的有意义的功能。在交际中,从这些资源中选择出的项目都通过修辞组织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多模态整体。本文将把这个理论作为修辞设计的主要理论模式。 视觉论辩理论正式在学术界成形可以说始于1996年左右,这和Kress&van Leeuwen出版他们《读图——视觉设计语法》(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是同一年。这大概不是巧合,而是话语分析理论和论辩话语理论发展的必然。正如Gronbeck(1995)所说,“我们认为意义是人们在从事解码行为中被激发或引发出来的;不仅词语可以提供对命题的否定和肯定,并且能够发出经验上可以证实的命题,即Locke所理解的真和假,图画、声音以及其他符号系统也可以”。视觉论辩的一个分支是Leo Goarke提出的“关键成分”表(KC Table),即在归纳或演绎推理、三段论等推理模式中引入视觉成分,如图像、照片、实际看到的人或事物等。本文主要运用这个推理模式来弥补社会符号学模式中没有推理模式的缺陷,而推理在论辩中是必需的。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兼容并收其他的理论中对多模态修辞设计框架有用的部分。 【全文阅读】多模态论辩修辞框架探索.pdf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