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译出实践 彰显文化立场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世界上发挥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译出实践至关重要,它体现了本土文化对异域文化进行主动传播的愿望和举措。不可否认,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诗传入西方世界功不可没。但是,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社会、文学、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翻译取舍或改写,某种程度上还不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展示古诗的总体风貌和精神内涵,有时甚至会因理解不深而导致阐释不足和误译现象。这种为了弥补文化缺失的译入翻译固然可取,而且事实上也因其颇具吸引力而使西方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发生了某些改变,但是中国翻译家通过主旋律的、导向性的译出翻译有助于让目标语读者明白何为中国古诗的精华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中国翻译家的译文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在传播内容和翻译方法选择方面更加有的放矢。中国翻译家理应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在兼顾社会语境和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传递中国古诗蕴含的生命品质、生态智慧、审美旨趣和正义力量,从而让异域读者也能产生心灵共鸣。 译者肩负文化沟通和思想引领的责任,他们从事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动因都与自身的文化立场有关。西方汉学家的文化立场影响着他们挑选、解读、译介古诗的视角和方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翻译家,自然会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翻译话语言说方式和翻译诗学观念。在古诗英译过程中,中国翻译家应自觉从本民族的文化立场出发,恪守“修辞立诚”的美学传统和伦理规范,进入物我互为的状态,通过审美移情和合理阐释,彰显古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尤其应注意的是,译者要善于抓住“诗眼”,揣摩如何用英语确切表达中国文化关键词,尽量避免用西方文化色彩浓厚的术语套译。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读者认知能力的提高,一些新鲜用语会逐渐融入英语语言体系,并且不断丰富异质话语系统。然而,彰显中国文化立场,并不意味着只是进行单向文化灌输,而是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在文化对话和协商中让中国古诗以及中华民族精神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