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至2018年3月3日,以色列著名导演丹·沃尔曼(Dan Wolman)的6部希伯来语影片在北京上映,在寒冷冬日的京城引起了一场以色列电影热。其中有根据以色列杰出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同名小说改编的《我的米海尔》(1975)。作为《我的米海尔》及奥兹多部作品中文版的译者,这部电影的上映,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我的米海尔》:以色列小说和电影经典 《我的米海尔》是现代希伯来文学史上的一部名作,它奠定了以色列作家奥兹的国际地位。自1968年发表至今已再版60多次,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小说采用女性话语,丰富地表达出女性意识与女性心理特征,在现代希伯来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电影《我的米海尔》的导演沃尔曼生于1941年,是以色列最富有才华的导演之一,其作品曾在国际各大电影展,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耶路撒冷电影节、莫斯科电影节等展映,并获得多项奖项。其中《我的米海尔》曾荣获“大卫·莱尔”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三项大奖。 电影开头和结尾的画外音都使用了奥兹小说开篇中的话:“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了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已经死去。我不想死。” 可见导演沃尔曼将这部影片定位在呈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上。该片的主人公是1967年六日战争之前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一对夫妇。正在希伯来大学文学系学习的汉娜,邂逅了同校地质系学生米海尔,二人一见钟情,并闪电式地结婚。但婚后的生活并非如汉娜所期待的那样发展。丈夫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家族链条上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希伯来大学一位杰出的学者。姑妈对他们的闪婚也颇为不满,尤其是婚后汉娜很快便怀孕,遭到一位姑妈的严厉申斥。由于身体不适,汉娜辞去了幼儿园的工作,这对年轻夫妻陷于经济拮据。她需要丈夫倾听其关于物价飞涨、水费很贵的诉说。夫妻感情开始降温,二人形同陌路。汉娜不仅失望、痛苦、歇斯底里,终日沉湎于对旧事,尤其是充满施虐情感的童年的回忆,在遐想的孤独世界里尽情宣泄着自己被压抑的期待和欲望,甚至引诱邻居的儿子、一个迷恋自己的多愁善感的14岁金发男孩。与此同时,一个女同事经常来找米海尔帮她补课,令汉娜对丈夫不禁产生了怀疑。有影评家认为,沃尔曼在片中很好地传达了一种厌倦的感觉。 影片中多次出现汉娜青梅竹马的玩伴——一对阿拉伯双胞胎,儿时他们任由她支配,能够满足她的强权与施虐心理,而婚后,丈夫显然无法满足她的潜在欲求,于是她经常沉浸在充满施虐感的童年回忆中。由此引发出我们在观看《我的米海尔》时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双胞胎与汉娜一起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象征着1948年之前阿以两个民族的和睦相处。1948年“独立战争”爆发,使得耶路撒冷一分为二,使得普通的阿拉伯家庭弃家出走,也使汉娜失去了少女时代的玫瑰梦。1956年“西奈战争”爆发后,米海尔被迫从军,再度扰乱了汉娜的家庭生活,令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她一度热衷于时政与战事进展。这些情节都使影片蒙上了些许政治色彩,这是试图让影片去政治化的导演难以回避的以色列现实生活。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分别由欧代德·考特勒与埃弗拉特·拉维亚承担。考特勒曾因主演《三天和一个孩子》获得196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在以色列家喻户晓。在导演沃尔曼看来,考特勒的气质十分适合儒雅、严谨、内敛的米海尔这一角色。但在寻找女演员时,沃尔曼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面试了约250位年轻女子,最终选定了年轻的女演员拉维亚,认为她比较适合汉娜这一高贵、脆弱、易受影响的角色。《我的米海尔》杀青后,曾经连续四个月在以色列上演,被奉为以色列电影的经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