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起源的问题,本来是十八与十九世纪初期哲学家的主要研究课题,不过后来语言学演变成一项实证的科学,比较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而将之搁置下来。此后,由于我们对脑部发育过程了解更多,语言学研究领域发展到心智现象,语言起源的问题又再度出现。 最初对语言起源的推论是根据人们的想象--想象当初语音是如何与事物、思想发生有意义的连接。有一理论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其固有名字,而我们的祖先对他们的认识就如同对其他自然现象的了解一样多;这种说法被嘲笑为"叮咚"或"水桶"理论,且根本不足以说明人类语言的任意性与抽象性。另一理论则认为人类语言最初是由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而来,此被称为"汪汪"理论,因为诸如此类的声音可用来代表"狗"。还有一种理论推定最初的语言是表达,通常不是很愉悦的情绪反应,如一些感叹词;此种说法被诋毁者称为"呸呸"理论。第四种理论则认为语言起源于有语音伴随的手势,举例来说,我们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时,会作出抚摩肚皮和舔嘴唇等动作,口中同时发出"姆姆"的声音,显然,这种说法就是所谓的"姆姆"理论。最后,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最初语音和意义是随意结合的,经过不断的重复使用,音义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非随意联系,该说法称为"随意定型"理论。除了第一个外,所有的理论都言之成理,因为他们与想象中的或实际上的语言或非语言人类行为相吻合,而且智慧较高的猿人也可能籍这些方法学习语言。 如果"个体发生学概述了种系发生史"(亦即个体的发展说明了物种的进化过程)这个理论,对语言和人类其它方面的发展而言亦可成立的话,那么,对一个孩童如何获得语言能力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对人类语言之起源提出更精确的假设。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及脑部研究的学者所致力研究的目标。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发现正常的语言习惯有相当固定的学习阶段。婴儿出生后约3个月大就开始牙牙学语。到了快满周岁,开始会说一些单词,这些单词的意义其实就等于词组或子句。例如幼儿可能会以"车",来表示"我看到了一辆车"、"我刚刚在坐车"、"我们上车吧"诸如此类的意义。到2岁时,开始象"发电报文"那样会说一些由二、三个单词构成的词组,已能使用极简单而准确的句法。在这几个阶段中幼儿也逐渐在掌握语音和语调。而且这些阶段的发展与其抽象概念的建立是相互关联的。 最后由大脑功能局部化的研究看来,语言之习得甚至和语言之起源都有所关联。人类的脑部与其它猿类的差异在于其大脑的左半球容量较大且较发达。虽然有关语意、语法及音调等方面的功能是同时为两个半球所控制,但右半球主要控制具体事物的了解,而左半球主要主宰抽象概念的理解,因而后者乃成为人类的语言中枢。约青春期时,个人的脑部主控机能已建立,因而逐渐失去幼儿期很容易且快速学习语言的能力。 待这些研究完成与融贯之后,将可揭开语言源起的迷雾,同时印证二十世纪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可视为人类独有的天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