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我与美猴王六小龄童(口述) 本报记者 郭海瑾(采访整理)

http://www.newdu.com 2018-01-29 人民政协报 newdu 参加讨论


    
    
    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孙悟空
    
    六小龄童和上海的小学生们在一起
    
    六小龄童饰演的玄奘大师
    编者按:不久前,六小龄童凭借“美猴王”这一经典角色获得2017国剧盛典终身成就奖。近些年,六小龄童一直致力于西游文化和西游精神的传播,即将播出的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中,六小龄童出任总制片人、总导演并饰演玄奘,开启重走西游之路。美猴王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经典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他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本期口述纪事版采访了六小龄童老师,请他讲述美猴王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的塑造与西游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西游记》的故事在中国喜闻乐见。小到学龄前儿童,大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可以说,几乎人人都熟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这一故事,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对于美猴王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塑造,其实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熏陶的过程。这要从我曾祖父“活猴章”章廷椿的故事开始谈起。我祖籍在浙江绍兴上虞,从曾祖父开始,当时的章氏猴戏就在民间小有名气,于是得美名为“活猴章”,但真正把绍兴的猴戏发扬光大的是人称“赛活猴”的祖父章益生。到了父亲六龄童这一辈,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当时绍兴大班里的小童星了;随后,父亲又学习了猴戏,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仅对各个剧种、流派的猴戏都有所借鉴,博采众长,还将绍兴本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通过对脸谱、服装等的加工和改进,并将生活中对猴子习性、动作以及神态的观察融合进去,形成绍剧猴戏;在《猴王出世》《漂海学艺》《大闹天宫》的不断实践、不断丰满下自成一家,在上世纪60年代轰动全国,因此被尊称为“南派猴王”。猴戏传至我辈,猴王的形象也深深扎根于全国人民的心中。
    章氏猴戏创立于1947年,这一年我伯父七龄童第一次作为编剧和导演执导了绍剧舞台上的孙悟空的戏,我们称为美猴戏。1947年,父亲六龄童和伯父七龄童将《西游记》的故事进行了新编,共36本,猴戏开始出现在绍剧的舞台上。新中国成立后,章氏猴戏便正式确立。绍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也就是“绍兴大班”的前身,它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绍剧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在浙江地区,除了绍剧,还有一大剧种——越剧。绍兴在古代称为越国,绍戏被称为绍兴的武戏,而越剧称为绍兴的文戏,统称叫绍兴戏。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上世纪50年代初,祖父因为在一次演出中不慎摔伤了腿,便再也没有登台,却做起了戏业生意,带着社戏的班子到了上海,开了四家大戏院。
    1960年,父亲和伯父七龄童出演了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摄的彩色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父亲饰演孙悟空,伯父饰演猪八戒,发行七十二个国家,从而蜚声海内外,在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戏曲片奖。可以说,这是中国戏曲电影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一次,因为有些戏曲影片也很出色,但故事内容可能不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而《西游记》的故事确实大家都熟悉,因此,这部电影在当时成为戏曲电影中票房最高、放映场次最多的一部,红极一时。因此,绍剧猴戏也成为了浙江绍剧团的标志性剧目。去年,正值章氏猴戏创立70周年,我们在上海六小龄童艺术馆举办了纪念活动,一是作为纪念,二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接力下去。
    章氏猴戏到我辈已是第四代,我总是感叹自己遇上了一个好时代。父亲的时代向人们展示的是戏曲中的猴戏,他是戏曲演员中最幸运的。到了我辈,赶上了拍电影、电视的时代,被观众所熟识、所认可,也使猴戏得以传承。
    
    孙悟空的形象是每一辈都想挑战的角色。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决定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杨洁导演和剧组主创人员就开始了寻找孙悟空的合适人选。经过父亲的举荐,我得以成为杨洁导演的后备人选。
    在剧组面试之前,父亲还对我进行了更加严苛的训练。父亲带我去公园看猴子,了解真的猴子的生活习性和日常行为及动作;给我讲解孙悟空身上的人、神、猴的三种属性,并如何相互融合在一起;还对我讲解了绍剧《西游记》里连台本戏的故事,这是他演过的,如数家珍。父亲还带我拜访了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中国动画创始人、奠基人、艺术大师、《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先生,中国连环画鼻祖赵宏本先生,《三毛流浪记》的作者、著名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等艺术界的前辈,从各个艺术领域全面获取教益,汲取养分。
    在面试的那一天,我们在北京所住的招待所变成了考场,《西游记》剧组的主创人员是面试官,以至于上台前我十分紧张,父亲就跟我说:“别紧张,平时怎么练现在就怎么演,我给你敲锣打鼓。”因为演的是绍剧,现场没有锣鼓,父亲就给我当“伴奏”,用嘴“敲”出了锣鼓点。毕竟,戏曲表演和影视表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戏曲表演讲究程式化,而影视表演更注重生活化,于是导演又让我在没有任何锣鼓点的情况下,随意表演一个小品。于是,我就“随意”表演了一个猴子偷桃的动作,令在场考官忍俊不禁;接着又和七小龄童配合演了一出。演出结束,导演就让我们等通知。没过多久,通知就来了,由我来演孙悟空,那一刻如释重负,像是完成了一种使命,可是我内心隐约感觉到,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便有了自己的艺名“六小龄童”。
    在拍摄当中,导演不但安排我们去体验生活,还要我们熟悉佛道之学,要求对孙悟空所经历的都要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体验一番。我虽然对《西游记》的故事已烂熟于心,但是电视剧的拍摄还是有很多处理和绍剧不一样。于是,我便将吴承恩的原著找来,一点一点地做功课,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唐玄奘和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甚至将当时所有有关《西游记》、孙悟空的演出、电视剧等都拿来观看、观摩,反复推敲学习;我还从连环画中、动画片上以及民间的皮影戏里找寻与孙悟空、《西游记》有关的艺术呈现。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我的孙悟空应该是取百家之长又独立于百家之外的,不能完全抛开戏曲去表演,因为孙悟空有很多动作也是需要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展现的,特别是美的方面的呈现。比如,孙悟空最经典的动作——抓耳挠腮,如果乱抓,就失去了美的效果;如果慢抓或表情跟不上,又失去了猴子的灵性,所以孙悟空的每个动作都具有程式化,这与戏曲表演是相互融合的。
    我曾说过:要想演好“美猴王”孙悟空,演员必须要接受中国传统戏曲的熏陶。我从小学习戏曲,戏曲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前辈创造的猴戏艺术可谓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李少春先生演的《大闹天宫》,我父亲六龄童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李万春先生的《美猴王》等,都是戏曲中“美猴王”的片段,而我有幸出演了一个完整的美猴王。在拍摄的第一集,孙悟空是一个小猴子的状态,于是我跟中国武术家、猴拳猴棍的创始人肖应鹏先生学习了武术,展现了猴子灵动又无拘无束的状态;大闹天宫的戏我也借鉴了李少春先生的《大闹天宫》,到了孙悟空跟着唐僧成为师徒西天取经,一路上所经历的事件,我又观察了父亲所扮演的“猴的形象、人的性格”的美猴王片段。所以,南派猴王的风格如果用中国画来比喻那就是工笔画,而北派猴王的风格更偏重于写意画,它追求的是猴王展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但是父亲所饰演的一举一动都像猴子。得益于前辈们的开拓,才有了我塑造出来的这样一个“孙悟空”。
    演孙悟空,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一开始我觉得这是诠释经典、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到后来爱上角色,并用积极的心态完成它,愿意将自己与角色合二为一,再到有责任和义务将章氏猴戏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我们现在提倡讲好中国故事,在我看来,那些能打动人心的、具有中国文化魅力、人们能普遍理解且震撼人心的故事都是好故事。所以,我的前半生为传承猴戏艺术而努力,下半生致力于传承中国猴文化,我一直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西游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这种精神不仅贯穿着经典艺术本身,它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西游记》才能一代代传下去,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近年来,我也一直在小学、中学甚至海内外的大学校园做一些公益讲座,讲《西游记》中的精神和西游文化,告诉同学们孙悟空这一角色为何深入人心,同时还讲玄奘大师的故事和事迹,让学生们从对《西游记》故事的熟知到对其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入了解,从而正确引导他们。1月12日我出任总制片人、总导演的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点映礼在上海举办,我饰演了玄奘大师,这是从徒弟到师父的一个角色转变,但玄奘身上的那种对理想、对信念确定后百折不回、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它告诉了我们:一生做好、做精、做成一件事,就是了不起的。因此,我也在积极做经典普及和文化传承这件事,在我面对老百姓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坚持做这件事的意义。
    记得前年在河南签售我出的书,老百姓一听我要去,“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都来看我,不会走的小朋友被家长抱着去,甚至怀着孕的女子也都到了现场。因为前年是猴年,那个孕妇跟我说:“老师,我怀着小猴子,我买您的书,等他出生了我读给他听,等他长大了我给他看,您给我写一句话行吗?”听了这句话,我当时就被感动了。因为孙悟空、因为《西游记》,被人们接受,受人民爱戴,这是我的荣幸,所以我才要尽己之力把这种文化和精神传递下去,将最好的奉献给人民。
    普及经典,我们不仅要普及它的故事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普及故事中蕴含的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思想以及内在的文化精神。
    就拿《西游记》中的师徒关系来说,孙悟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教他武艺的菩提祖师,一个是救他性命的唐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能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唯独在师父的面前知礼数、有尊卑。这就是中国的尊师传统和文化精神。
    玄奘大师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推崇的精神性人物。习总书记曾多次高度评价:“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以前我们知道唐僧的多,了解玄奘的少,正是有了玄奘大师的传奇经历才有了《西游记》这部经典巨著,正是有了这部经典巨著,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活灵活现”的唐僧师徒的银屏形象。
    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我也一直在努力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精神,积极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和经典艺术,比如正在筹备的中美合拍的三部3D电影《敢问路在何方》。我们就是想,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猴戏艺术的精髓和文化内涵传播出去,把猴戏艺术继续推上一个台阶,使全世界的人们感受到经典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