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触摸沉甸甸的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散落的珍珠》编辑出版前后
    旅居英国的陈小滢女士珍藏了近七十年的纪念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为《散落的珍珠》出版后,远在伦敦的纪念册主人陈小滢兴奋无比,日前她来信告诉我:伦敦大英图书馆中文部总监提出要收藏这本有历史价值的书。这令我感慨万千。
    发现珍珠:凌叔华帮助建立的纪念册
    做《百花散文书系》重版工作时,我集中阅读了现代名家的作品,由此启发,我投入激情编辑了汇集季羡林、胡适等大家回忆文章的文集《忆旧》以及“五四”时期不平凡女性毛彦文的自传《往事》等书。其间,经文洁若先生介绍,我和同事在北京见到了陈小滢女士,希望她写一些关于父母亲陈西滢、凌叔华的回忆。久居英国的小滢觉得她的中文表达能力已经不行了,没有即刻答应。转年,我和她再次见面的时候,她和在中国的同学刚刚聚会不久。她拿出来一本纪念册给我看,那里面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长者的留言,其中名家占了绝大部分。她还告诉我,像这样的纪念册她一共有三本。我刚翻看了几页,那纪念册即刻吸引了我,令我眼睛为之一亮。几十年来,我也曾积累过许多名言隽语,这使我在人生荆棘之路上,心中始终保有一块圣洁的土地。但那些都是我手抄的,而小滢本子上的留言却是名家亲笔题写、可以触摸到的沉甸甸的历史。我兴奋地阅读着,久久不能释手。
    我向小滢借了纪念册带回去细读,越读越见其意义和价值,总编辑也看到其中一本纪念册与我产生了共鸣。于是我便向小滢提出将纪念册编辑成书,供更多的读者阅读。小滢立刻答应了,她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些纪念册。她认为,“纪念册中留言的长辈不仅多为是名人,更重要的是那些留言者都是有血有肉的真人。”
    游子小滢:非常珍惜这三本纪念册
    陈小滢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美丽的武汉大学所在地珞珈山,其父是现代著名学者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因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刊物时开辟《西滢闲话》而出名。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于1929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1943年被派往英国任中英文化协会主任,1946年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巴黎的常任代表,1966年退休,1970年在伦敦去世。其母是现代著名作家凌叔华,武大抗战时期迁入四川乐山的时候,凌叔华以办《武汉文艺》和写作、绘画为主。因才华横溢,创造精力旺盛,她与当时武大中文系教授苏雪林、外文系袁昌英一起,获得“珞珈三女杰”的美称。美国学者夏志清教授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一书中评价道:“从创作才能上讲,谢冰心、黄庐隐、陈衡哲、冯沅君、苏雪林等几位,谁都赶不上凌叔华。”这个评价准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足以看出凌叔华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三十年代初期生长这个家庭中的陈小滢在抗战的后方,在武大深厚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接受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有一股子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也正是在那个岁月里,母亲帮助她建立了第一本纪念册。
    第一本纪念册建立后,因为小滢的父母在当时是社会名流,所以许多认识他们的名家,纷纷应邀在小滢的纪念册上题字,以示关怀和友情。当年在小滢纪念册上面题字的人士有民国元老,也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画家、翻译家……如今提起这些名人,仍是如雷贯耳,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其中有冯玉祥题写的“君子三要”,靳以的“不为一己求欢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李德全题写的“为正义不怕一切地往前去努力,只有如此才有中华民族的光荣”,杨云慧题写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无撼矣”,杨步伟题写的“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凌淑浩题写的“立志必要高尚,求学必求本根”,还有丰子恺的题画,苏雪林的思辨,许广平和陆小曼的希望……这些不仅对小滢的成长、做人大有裨益,而且对于当代读者立业修身、完善人格,也是有益的滋养。以后,小滢随父母定居英国,就一直不让纪念册离身。
    小滢说:“从八岁多起,我就开始请一些小朋友和老师在我的纪念册上留言。那时可能是我母亲要带我从日寇占领的北京回到四川大后方,所以开始请燕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和老师们在纪念册上题字,作为纪念。后来在逃难的路途上,也找到一些朋友、长辈给我题字,最后到了四川乐山,过了四年非常快乐的年月,那时我已经拥有了三本纪念册。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带上我的纪念册。这三本纪念册里有祝福和友谊以及长辈的嘱咐,所以我非常珍惜。”
    散落的珍珠与感人的泪花
    出书的想法征得小滢同意后,我和本社年轻的副总编辑刘雁谈了我的想法,并把纪念册中的一些留言用邮件传给了她。刘雁以她青春的敏感和策划能力,认为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建议我再与作者联系,多方搜集相关资料,出版一本“小滢的纪念册”。在她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反复思考研究,逐步形成了编辑思路。
    自此以后,我像是被注射了兴奋剂,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此书的工作中。近一年的日子,编织“珍珠”似乎就是我生活的一切。我努力把自己融进小滢和小滢所处的时代,紧张地阅读分析纪念册,阅读很多有关书籍文章,也同小滢当年的朋友们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由于与伦敦的时差问题,我经常在夜晚与小滢联系,近一年来基本是在午夜十二点以后入眠。我家的餐桌和两个写字台一度都是小滢纪念册的复印条,我要不断分析捋出题字人、所题内容以及内在联系,不断写信与相关人沟通交流,也常在晚间打长途电话听相关口述,整理文章。假日里我的电脑几乎二十四小时开机,每个时辰似乎都在联络、接收、修改、整理着稿件,分析着留言。那些日子里,即使梦呓都是关于这本书的编辑工作,譬如书的命名,就是我在睡梦中惊醒时的突发一念。
    《散落的珍珠》编辑过程中,我经常处在感动与亢奋里。小滢在国内外的同学、朋友和参与本书写作的名家后代对这本书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给予帮助和支持。参与本书撰写的国内外作者除三十九岁的加拿大籍作者、凌叔华的外孙女萨沙外,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岁!当我把丰子恺、靳以等的留言传给他们的后代时,他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感谢的话语更如泉涌,支持与帮助自然也不遗余力。本书顾问吴令华、皮公亮、杨静远以及三十多位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朋友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他们的真诚,他们对于国家文化历史的责任感和对此书早日出版的期盼,感动和鞭策着我努力工作。很多老干部、老科学家、老战士都对我讲述了过去岁月里的动人故事,也一次次让我感受到编辑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可以这样说,本书早已跨越了时空概念,是中外几代人共同努力、有机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我也有遗憾和痛苦,那就是对本书编辑出版给予热情支持的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冯理达教授,竟然在新书到达北京的前一天不幸去世。
    去年9月,我因纪念册上有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给小滢的亲笔题字,我想请冯理达将军看看,并且接受我的采访。当我通过海军总医院电话总机给她打电话说明我的情况和想法后,百忙之中的冯教授马上爽朗地答应第二天上午十点专候我。我万万没有想到将军就这样让我一个普通编辑轻而易举地约到了。为了不耽误冯教授的宝贵时间,转天我即乘坐天津至北京最早的特快列车,在热心路熟的北京好友王作勤大姐汽车的接送下,准时来到海军总医院冯教授的办公室。到了那里,我才知道已经八十二岁的她依然在教学、医疗的一线工作。与冯教授刚见面,她就欣喜地看起了小滢的纪念册,饶有兴致地翻阅着,一再对我们说:“这确是我父母的题字,这是他们的亲笔啊!”她精神爽朗,根本看不出一点儿老态。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期间,不断有电话需要接听,她都要求他们另找时间再打来,甚至有一个团体邀请她去疗养,她也婉言谢绝,专心接待我们。她谈到蒋介石与父亲冯玉祥的结拜,蒋介石对她父亲的迫害;谈到她父亲和小妹在黑海的遇难;谈到外祖母和母亲的传奇人生;还谈到父亲的遗嘱。最后在谈到她已故老伴儿、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出色地在父亲到美国最困难的时候做他的助手兼翻译那段历史时,教授竟像儿童一样,眼睛闪着晶莹的泪花,天真地问我和作勤:“你们说我找的老伴儿好不好?”
    冯教授给我们讲述这些的时候,我发现她此前还准备好了介绍提纲,认真地照提纲对我们一一述说。教授还将洗好的她父母照片送给我,她说这是特意为我准备的。她还送给我一册她爱人的大型纪念册以及冯玉祥的诗集、李德全的纪念文集,并亲笔签名。整整一上午,冯教授非常亢奋,讲了很多与题字有关的事情,让我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直到中午为了不影响她的休息,我们才依依惜别。返津后不久,我和王作勤大姐根据记录整理好冯教授的口述,传给她审定。她总体上很满意,同时纠正了几处细微之处的问题。她对于此书的热忱和支持,她的平易待人和爽朗亲切,都令我终生难忘。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冯教授没能亲眼看到那本倾注了她无限感情的书。就在样书出版后刚刚寄出的两三天、今年春节初二的晚上,冯教授因为肺炎突然去世。噩耗传来,我泪水夺眶而出,悲痛不已。我把这个噩耗告诉小时候与冯理达教授一起玩耍的在伦敦的陈小滢,她也万分悲痛……海军总医院治丧部门满足了我和小滢的要求,在冯教授的灵前放上了饱含将军无限情感的书——《散落的珍珠》。
    《散落的珍珠》在闪光
    《散落的珍珠》出版后,与书中人物、题字、解读有关的人员以及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谈了他们对本书的看法,现摘选部分来信内容:
    梁实秋、罗家伦的后代分别来信说,书编得很好,不俗;资料丰富,独一无二。
    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说,这个纪念册可不是现在功利性收藏的题字、题画,也不是现在流行的请歌星、明星的签名,而是在历史中自然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你们为当今的出版业注入了新鲜的清流。
    梁实秋的幼女来信兴奋地告诉我她辨析出来一个留言,她写道:“书中第217页,有‘鹏程万里’四个篆字,署名是杨某某。草书看不出来是什么字,我疑心是杨中子。因为我的纪念册上也有杨中子的留言,不是篆字,大概是钟鼎文(不确)。我想可能是同一位学者。文人别号很多,我要知道杨中子有多少个别号,就可以猜到那两个草书是不是他的别号。结果我查出他的好几个别号,其中之一是‘石冥’,我还不敢断定,于是找了一位专家,她说草字签名就是‘石冥’。所以他就是杨中子了,记得他爱人是瑞士人。这是我研究出来的一点心得。杨中子(1885——1962)是名篆刻家。”这个解析对否,小滢目前没有答案,还希望更多的读者帮助解析。
    小滢当年的小伙伴方克定看到书以后,找到家中保存六十多年的小滢全家为他的题字题画。这新发现的珍珠很有品味价值。
    赵元任的次女赵新那先生来信说,这本书编辑得很好,其中介绍的很多人我都十分熟悉。我愿意将书介绍给我的朋友。
    抗战老战士栾保杰和他的哥哥(解放日报社离休干部)来信,赞扬本书有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的女儿女婿们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赞扬。
    李四光生前的秘书马胜云先生打来电话,赞扬"百花"为当代读者做了一件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好事……声音哽咽,令人感动。
    志愿军老战士郭玉瑛女士来信说:"看了书名就想看书中的内容,就想把《散落的珍珠》找回来看个究竟。书中我国一代文化精英的手笔、赠言、寄语和各个时期名人事迹,那个时期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手迹令人叹服。书中图文并茂,诗词、字画、照片掺入其间且恰到好处。'精选解读'一编中,读到爱国名将冯玉祥给小滢的题字令人敬仰,君子的'三要'再现了冯玉祥先生的一生追求。冯玉祥虽身居高位,生活上却艰苦朴素,而那时的蒋介石,却极尽奢靡。当时小滢看出来了他们之间的差别,对国民党表现出不满。她那么小的年龄就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可敬。"
    ……还有很多读者来信,对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书中靳以女儿对于父亲留言的解读感情真挚;丰一吟女士对于父亲的留画解读精辟,"努力惜春华"的劝慰,激励后人;皮公亮先生对于"珞珈三女杰"的介绍和很多历史人物的介绍客观翔实;吴令华女士对陆小曼等女作家留言的解读和她幼时与苏雪林的直接接触写下的文字生动感人、寓意深刻,情节细微动人;梁思薇表述的巴金先生与她谈母亲沉樱的对话颇为新鲜;梁实秋幼女梁文蔷介绍了她与父亲梁实秋两代人与张充和的友谊,亲切自然;知情者李四光秘书对于李四光女儿的介绍清晰感人;赵元任后代对于父母婚姻的文字介绍幽默风趣;"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罗家伦和女儿罗久芳女士开篇的文字显示了两代历史学家的语言风格;小滢讲述回忆的很多细节,是很珍贵的一手资料,她近七十年收藏的纪念册,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我将部分对于《散落的珍珠》的赞扬道来,并非是我这个口述记录整理编选者、责任编辑在孤芳自赏。我想这些不仅是对我们作者、编辑和出版社的肯定,更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读者仍然有精神追求的内在需求。这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编辑出版工作得到读者的如此厚爱,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陈小滢女士和她的《散落的珍珠》
    上图:陈西滢全家和李四光全家合影(1949年8月),左起:李四光、陈小滢、陈西滢、李林、邹承鲁、许淑彬、凌叔华。
    左图:民国元老,书法家、教育家吴稚晖(敬恒)留言:
    我从千佛来,来见嘉定佛。千佛是小滢前生,大佛我与父亲所见。
    敬恒,卅一.九.十五
    
 
 

    高艳华    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