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美学研究方面,相关学者从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美学理论史的角度出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中国美学史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倡导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与美学理论史互补统一的研究方法。 日前,在《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美学史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历程、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关系、中国美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审美意识是美学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审美意识在主体的审美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审美意识存在于主体的心灵中,包含着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心理定势,体现了主体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影响着主体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就其诞生来说,是奠定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上的。审美意识中包含着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的心灵像一面镜子,在映照万象中投射了自我。《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志荣提出,审美意识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感性具体、具有自发特征的意识形态。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包含着个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审美意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诗性特征。历代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等,都是审美意识的活化石。 审美意识是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伯海认为,从美学理论看,审美意识史更具有原初性,研究审美意识史需要从审美现象出发,发掘审美意识。中国古代的艺术品、生活用品遗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通过口头传播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以及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和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解读、分析和概括,对中国美学史研究来说尤其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