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这个舞台,绽放芳华25年不忘初心她是知名话剧演员和导演,她是宠爱女儿的妈妈,她是田水……

http://www.newdu.com 2018-01-22 新闻晨报 陆志蕊 参加讨论


    
    “看话剧,到安福路”,是追求品质生活的上海市民熟悉的生活方式之一。
    然而在二十几年前,安福路上的话剧艺术中心,很多时候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
    甚至要到街上去拉人,免费进剧场看戏。
    著名话剧演员田水,就经历过这些起起落落。
    田水饰演过许多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话剧《商鞅》的女主角韩女,电视剧《双面胶》的蔡姐,电影《激情辩护》的律师陈平,音乐剧《妈妈咪呀》的灵魂人物唐娜。
    工作上,她是知名话剧演员和导演,还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生活中,她是军人的女儿、演员的妻子,还是一个宠爱女儿的妈妈。
    我的2018
    2018年,我将继续享受我的戏剧人生和如水生活,还会把我的导演作品《烽火家书》带给大家。这是一个把抗战时期的动人旋律串联起来,讲述家国情怀的动人故事。
    早晨6点半,田水准时起床,为上学的女儿准备早饭。
    8点半,从家里出门,开车前往石龙路上的排练厅。
    10点钟,准时开始一天的排练工作。
    午休时,田水会处理一些事物性工作。
    下午继续排练,一般会持续到5点钟。
    排练结束后,继续处理一些行政事务工作再回家。
    空闲时间,田水还会和年轻的导演、演员约出来聊天沟通。看似平淡如水的日子,她坚持了二十多年。
    我的生活基本是围绕着创作,不是在排练,就是在去排练的路上;或者想着明年、后年要排哪些剧目。
    演员的初心与坚持
    在田水看来,安福路上的话剧艺术中心,不单单是一个戏剧的演出地,而是观众近二十年来的情感聚集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聚集地,留下了无限回忆。
    1993年,田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两年后,上海人艺与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成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距今已有23年。
    回忆起那段时光,田水不无感慨地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的话剧市场很不好,话剧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和我一起分配到话剧中心的30多个同学,要么转行,要么出国,纷纷离开了话剧舞台。”
    当时上海的话剧低潮到什么程度?
    很多时候,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要多。剧团做宣传工作的人员,要到安福路上拉人进来看剧,不要钱,免费看!见此情此景,许多老演员在后台默默流下了泪。
    看到身边的同学纷纷离开舞台,说实话,田水的心里也很慌。但是,领导杨绍林的一句话,却让她的人生从此改变。
    “当别人都离开的时候,只剩下你一个人,不要觉得很绝望,那是你的机会。留下来踏踏实实地演戏,话剧市场一定会好的。”
    这句话,让田水的心定下来了。后来剧院排历史大戏《商鞅》,田水开始饰演女主角韩女。
    从此,专业和热爱,让田水一直坚定地站在话剧舞台上;二十几年,现在看来所有坚持都是值得的。
    田水的导师在她读研究生的时候这样告诉她,再过十几、二十年,进剧场看戏,会像吃完饭唱卡拉ok一样普遍。物质层面得到实现,自然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种变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经历了上海话剧舞台的低潮,也经历了上话通过各种会员活动、演出季、戏剧教育吸引更多人进入剧场。渐渐地,“看话剧,到安福路”,已经成了上海市民的共识。
    田水和安福路288号一起成长,日积月累,形成非常强大的观众缘。
    票房不是唯一考量
    刚刚过去的2017年,除了导戏和排戏,田水花了很多精力在“新文本孵化计划”这个项目上。
    作为“新文本孵化计划”的总监,她努力为年轻编剧打造一个活跃、开放、稳定的创作平台,为原创作品保驾护航。
    从这个项目2016年6月份启动算起:
    历时572天
    收到剧本投稿169篇
    孵化剧本9部
    签约孵化编剧7位
    制作孵化演出剧目6台
    共演出74场
    观众总人数7291人
    每一个入选的文本,从选剧本,到剧本讨论会,再到建组、排练和首演,田水事必躬亲。
    年轻的创作者难免有不成熟的一面,但是田水更珍视他们想法的新奇。比如,新文本孵化的六个项目之一——《狐狸的一击》,是年轻的作者许诺受到药家鑫案件启发,创作了一个关于母亲和儿子的故事,讨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问题。田水认为,这个视角就比一些成熟编剧更敏锐。
    谈起安福路288号的观众,田水充满了感情。对于这群忠实观众的专业素养,田水也是赞赏有加。
    在话剧的专业性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上,田水有自己的坚持。“如果单纯跟着商业市场走,那我们不用排别的剧,全年只排几个热门演出,根本不担心票房。但显然,商业性不是我们的唯一考量。”
    即使是商业的东西,也要符合话剧中心的气质:不迎合、不媚俗,价值观、政治性、艺术性、商业性,必须要多条腿走路。
    不能让观众看完一个戏,觉得生活是非常绝望和黑暗的。所有人都在负重前行,应该把生活中的美好、希望和力量传递给观众,戏剧是担任这方面的责任的。
    田水想告诉年轻的创作者和观众,不管戏剧中间反映的是多么痛苦的事情,结尾一定有托底的东西。生活已经很苦了,走进剧场看戏,你会发现这一切都会过去。戏剧让悲观者前行,让无力者有力。
    忙碌中的浪漫与温情
    戏剧之于田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本能。
    田水是军人的女儿,她的母亲当过文艺兵,父母都是江苏省话剧团演员。田水从小就在后台耳濡目染。
    18岁那年,田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从南京来到上海,在这里生活了32年。
    尽管走过许多国家,去过许多城市,田水还是最爱上海。
    她说:“这个城市有我的家,我的老公、孩子、同事、朋友,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与我息息相关。”
    在她看来,上海是一个特别文明的城市,它给你足够的个人空间。你可以和一群人一起工作学习生活; 也可以从人群中抽离出来,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城市,尊重彼此之间的距离,这很难得。
    都说魔都就是有这样的魔性,快节奏的生活裹挟着你不停向前,拼命工作和生活,却又乐在其中。
    除了戏剧工作,田水把另外一半时间给了自己热爱的生活。她喜欢生活中的非典型浪漫。
    这种浪漫,既不是生日时的一捧玫瑰花,也不是情人节的一份礼物,而是下班开车途中,在大排长龙拥堵不堪的高架上,突然看见车窗外的一轮红日。每每此时,田水都会赶紧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个瞬间,边拍照边安慰自己,堵就堵吧,还有这么美的落日可以看。
    生活中一些细小的美好,经营出来的,是日积月累的幸福感。
    田水说,她做过最浪漫的一件事,是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和老公一起开车去看雪。
    那天她在家里照顾女儿,看到窗外飘雪了,抱起女儿就和先生钻进车里往杭州方向开,一路上雪越下越大……
    回忆起来,这份浪漫无比动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