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孙晓萌:“双一流”下亚非语言学科路向何方(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教育报》 孙晓萌 参加讨论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瞄准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以及亚非各对象国青年精英人才,他们将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在亚非地区的对外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他们应既精通一门或多门亚非语言,又具备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深入了解对象国历史、政治、法律、经济,深谙我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
    目前而言,该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层次、质量尚不能满足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的需要,尤其急需通晓亚非当地语言、熟谙当地文化,对国情进行研判的专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路径方面,应强化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训练,使亚非语种群与亚非语言文学学科之间形成合理的矩阵分布,为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创造条件。着力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与亚非对象国综合类大学进行合作,创造条件输送学生赴对象国进行深度“浸润式”培养,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研究对象的深度感知。同时,与欧美知名亚非教学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推进学分互认、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等合作形式,并开展双学位、联合授予学位项目,努力营造国际化、多元文化氛围,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多维度提升学生国际化程度。在对亚非对象国青年精英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中国—亚非文化或文明比较、跨文化交际、中国治理经验在亚非地区的推广和应用等学位教育和培训项目,持续保持中国与亚非国家知识思想界、教育界的积极对话,进而使该学科所在院校真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相关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探索中国在该学科领域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建立
    当前亚非国家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迁与转型,其中所蕴含的复杂问题与矛盾以及亚非国家现实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样性,需要从一个全新的、综合的、结合传统文明研究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及构建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构建“中国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中国需要在全球知识、思想与观念领域提供原创性贡献,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做出的回应与解答。
    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强调人文基础研究和知识建构对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为亚非各国现实政治制度提供文化的、历史的逻辑阐释。通过亚非区域整体性研究,以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进行群体性关照,从而能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制定更有连续性的政策,为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共识性整体解决方案,为发展中国家问题协调立场、共同发声,增加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做出“中国贡献”,进而推动中国和亚非其他国家思想的碰撞、价值的对话和文化的融合。这也解释了缘何世界主要大国都建设有规模和实力可观的“亚非学院”或“东方学院”,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远东学院、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等。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在彰显国家实力、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发挥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同类院校作为参照的坐标系,探索借鉴部分管理模式、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对西方标准的盲从,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中国自身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真正激发学科自身的活力并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既要重视学科的学术逻辑,也要重视学科的社会需求逻辑,建设中还需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使建设经费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如何设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使社会资本注入学科建设,在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行业需求方面实现良性循环,从而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局,是值得深入思索和探讨的命题。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