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加拿大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第一语言会影响大脑日后对其他语言中语音的处理,即使第一语言已被遗忘或不再使用。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近日刊发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的论文《过往经历塑造大脑当前的语言处理模式》(Past experience shapes ongoing neural patterns for language),该研究可使人们更加了解在新的语言环境下大脑处理语音的模式,有望为适用于不同类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教学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人员请三组年龄在10岁至17岁的青少年完成鉴别法语假单词(pseudoword)的语音测试。假单词指发音符合某种语言的发音规则但在该语言中并无实际含义的语音单位。这三组实验参与者具有不同的语言背景:第一组参与者出生并成长于法语家庭;第二组参与者的母语为汉语,但在3岁之前就被讲法语的家庭收养,此后只讲法语;第三组参与者是法语汉语皆流利的双语者。在参与者听语音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参与者大脑的哪些区域被激活。磁共振图像显示,第一组参与者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以左侧额下回和前岛叶为主,这两处也是大脑处理语音的重点区域;第二组和第三组参与者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则更多地集中在右侧额中回、左侧额叶内区和双侧颞上回,这些区域主要负责工作记忆和一般性注意力。也就是说,虽然被收养的参与者在做测试时已是流利的法语单语者且长期不接触汉语,但其大脑处理语音的模式与法汉双语者相似,而不同于一直生活在法语单语环境下的人。 研究人员表示,从语言能力发育的角度看,上述结果说明人在年幼时的语言经历对大脑的语言处理模式有着独特且持久的影响,即使后来又接触了其他语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