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印欧语系语言的语音象似性(iconicity)或许比人们此前的理解更为普遍。 象似性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指的是语言符号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相似性,这在手势语中很常见,但一向被认为少见于口头语当中。美国迈阿密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林恩·佩里(LynnPerry)介绍,科学家已知人类对语音象似性是敏感的。例如,英语单词“微小的”(tiny)的发音听起来就比“巨大的”(huge)一词的发音“小”。尽管如此,许多语言学家仍认为,大部分语言的口头语发音是任意的,不具有语音象似性。 为考察事实是否如语言学家所想,佩里进行了实验,请母语为英语或西班牙语的参与者评估各自语言中约600个单词的语音象似性。结果显示,两种语言中词汇的语音象似性都与其语法有关,例如,形容词的语音象似性高于名词和功能性词语,而且,人在幼年学到的词汇语音象似性最高,这说明语音象似性能帮助儿童理解词语的意思。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系博士后马可斯·珀尔曼(MarcusPerlman)说:“如果能更多地了解单词的语音象似性与幼儿学会这个词时的年龄之间的关系,语言病理学家或许可以找到解决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