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被骗,还坚持给骗子汇钱,直至50多万元。网友咋舌—“有钱就是任性!” 在公车上乱丢瓜子皮被人制止。瓜子男满脸写着无辜—“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 19岁少年在网上举证表明创意遭骗套。网友愤然声援—“少年不可欺!” 以上词句眼熟吗? 年关将至,和往年一样,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年度网络“大盘点”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一般必不可少。“有钱就是任性”、“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少年不可欺”等等,成为人们谈论和被借用、转用的热门流行语。 追根溯源,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起源”,就像原来流行于街头里巷的俗语,更有人将它称为“新典故成语”。网友“kelly煊煊”觉得:“这些新语言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除了得益于互联网独有的迅速传播方式、巨大的网民数量作为基础,还有一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其成长的土壤,它是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评价,也是在这些社会现象面前的一种情感表达。包含对某些现象善意的嘲讽,对某一类人的鞭笞,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等等。”新语一出,人们便会心一笑。 公交车乱丢瓜子皮遇劝阻,反不依不饶纠缠劝阻人,如复读机般对劝阻人播放着“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这段视频的网络热播带动了“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的流行。网友小青评论“瓜子男”虽有大是大非的概念却缺乏公共道德的审视,“我听到视频里他说‘我没有杀人放火,让公安局来抓我啊’,这是一种错误心理,而恰恰是这样一种心理,造成平日里一些鸡毛蒜皮的摩擦也会‘升华’为两军对垒,引来勃然大怒。现在人们流行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这种错误心理的否定,用一种调侃的语气,善意地提示一些失误。前几天跟朋友因为摆放拖鞋的小事闹得很不愉快,很尴尬,最后我无奈说了句‘咱俩什么仇什么怨’,大家都笑了,场面一下豁然开朗。” 幽默,的确是多数网络流行语的共性。“有钱就是任性”也包含一种自嘲式的幽默。相声爱好者新蕾说:“大家都说我胖,那别人都穿秋裤、保暖裤我不用穿,我就‘自黑’地说‘有脂肪就是任性’。我感觉这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这种一脉相承的传承,它流行起来很自然。”而一场“少年不可欺”的维权事件,网友一边倒地声援少年,不只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握有可以发声的麦克风,更多的是大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觉醒。“少年尚不可欺,我们每个人独到的思想、创意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网友“@陈小狼是火锅控”如是说。 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语言学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谭汝为将网络流行词语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原有词语和与众不同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形成新含义,如“有钱任性”。第二类是快速连读形成合音词,比如“不造”,其实是“不知道”。第三类是谐音词,比如“涨姿势”,实际是“长知识”。第四类是全新的语句,比如天津人很有共鸣的“不作死就不会死”,其实就是天津人说的“没事儿找事儿,倒霉了吧”。还有一些听起来挺像“成语”的缩略语,比如“喜大普奔”。 谭汝为认为,目前网民多是年轻人,他们追求新意,不局限于传统,所以网络流行词汇有着时尚、生动、幽默、简洁、个性等特点:“网络词汇一旦出现,就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在网民中影响广泛。更有意思的是,网民不只是使用,还会‘举一反三’,在听者心里形成共鸣,比如‘有钱就是任性’扩展成‘腿长就是任性’、‘长得帅就是任性’等等,不仅传神、活泼,其中还充满一些智慧。而且,现代生活中人们惜时如金,为了省时、省事,一些简洁的表达方式就在网上出现了,一个字能代表很多字,一个词能代表一个故事。‘调制解调器’五个字,可以说成‘猫’这一个字,用键盘敲出‘9494’、‘88’可比敲出‘就是就是’、‘拜拜’,省事不少。” 那么问题来了,网络词语个性色彩浓郁,表达也较随意,自然就引起了教育界人士担忧:学生频繁使用这种语言,可能会对母语的认识、掌握造成影响。如何看待网络语言规范呢?谭汝为说,对网络语言要冷静观察、客观对待,从电子邮件到微博、微信,网络传播基本是口头传播的非建构性的延伸。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网络新词语并非一律是糟粕,也有一些“精品”,被多数人认可,例如近年来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粉丝、给力等。大部分网络词语因没有广泛基础自然被淘汰。规范化和疏导的工作必不可少,提倡网络文明,杜绝污言秽语,规范管理制度,及时清理网络垃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