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虽然在满族小聚居与汉族大杂居的状态下逐渐汉化而放弃自己的语言,但满语文却对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语音韵学有其特有传统,但在清代深受满语文的影响。 清代由于满族和汉族的长期交融,其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满族虽然在满族小聚居与汉族大杂居的状态下逐渐汉化而放弃自己的语言,但满语文却对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语音韵学有其特有传统,但在清代深受满语文的影响。罗常培曾在 《汉语音韵学的外来影响》中谈到这个问题。 “尖团音”术语使概念形象化 “尖团音”即“尖音”和“团音”两术语的合称,是清以来才有的音韵学术语。“团音”和“尖音”最早出现在《圆音正考》中,《圆音正考·存之堂序》解释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郡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团音”和“尖音”的概念是就见组细音字和精组细音字而言的,但《圆音正考》的作者并没有特别说明。事实上,从《钦定清汉对音字式》所规定的满汉对音规则来看,不论洪细见组字对应的都是圆头的满文字母,精组字对应的都是尖头的满文字母。那么尖团音最初到底是指什么? 《圆音正考》成书于1743年(或之前),与之最接近的是1746年成书的屯图的《一学三贯清文鉴》。屯图在该书中正是按照 《圆音正考·存之堂序》的说法列举尖团音的。如 “车”团音gioi,“车”尖音jioi;“徐”团音hioi,“徐”尖音sioi;“熊”团音hiong,“熊”尖音siong。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团音和尖音对应的汉字完全相同,但满文字母对音却不同,这说明,团音和尖音均指满文字头的形状,而且汉语的尖团音18世纪中期已完全合流。《一学三贯清文鉴》还有如下记录:“哥”团音ge,“磕”团音ke,“呵”团音he,这充分说明,最初团音并不专门对译汉语的见组细音字。 现代学术界所习用的尖团音概念的产生仍与 《圆音正考》有密切的关系,该书虽然没有直接说只有见精组细音字才是尖音和团音,但实际列字只有这些字,且由其著书目所决定。《圆音正考》旨在教大家辨析当时汉语中已经合流的见精组细音字。尖团音的概念逐渐固定于其上。《对音辑字》说“圆音尖音皆依《圆音正考》所订”。其实早在《圆音正考》之前,就有专门教大家辨析现在所谓尖团音的著作,这此即乾隆元年(1736)成书的石津的《清音辨》。该书也是教时人辨析 “清音”和“浊音”。石津的清音和浊音,现在看来分别为精组细音和见组细音,也即学术界习用的尖音和团音。石津的清音和浊音说鲜为学者所知,而《圆音正考》的尖音和团音则成为大家所习用的专门术语,并进入汉语音韵学的术语体系。究其原因,清音和浊音本来就是汉语音韵学专门用来辨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虽然后来也有学者用来指此外的概念,但皆未能得以广为接受。石津又用这一旧术语来辨析当时汉语的所谓尖团音,自然不如《圆音正考》用尖音和团音这一对新术语合适。尤其是《圆音正考》将尖音和团音分别配以尖头的和圆头的满文字母,使向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形象化,而这正是新概念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