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Carol Benson在语言学习关键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定律:第一,学习语言必须越早越好;第二,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当作媒介语。伴随着这一定律的传播,双语幼儿园、“全科外语”授课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实际上,围绕“双语(多语)的语言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孩子外语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一议题的论争从未间断。 “双语启智说”又有新发现 支持“双语教学优于单语教学”的学者,除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外语习得外,更重要的是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启蒙,即“双语启智说”。该假说获得的数据支持,源于2003年BlotZarate和Paulus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被分为两组完成一系列“头脑风暴”的认知任务。实验结果表明,接受双语指令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实验者对此的解释是,双语指令能够同时激活两种语言所携带的所有知识,因此双语指令更有助于孩子的潜力激发。实验虽然获得成功,但其结论却仅限于已经掌握双语的孩子。对尚未掌握双语的孩子,双语掌握的过程能否更大程度地激发潜能,还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近年来,针对双语背景儿童的纵向比较实验弥补了这一缺憾。这些实验进一步证明,接受双语教学的孩子比接受单语教学的孩子获得了更好的智力启蒙。例如,Bialystok在2010年的实验证明,双语学习者对元认知技能的掌握要比单一语言学习者好,其中包括完成复杂任务必要的选择性技能、注意技能等。 在更细致的实验中,双语学习者的优势似乎更明显。Barac与Raluca在2012年的实验中,按语言背景将104个6岁的孩子分为四组,实验结果证明,虽然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小组之间的成绩结构差异,但从元控制、元认知的实验成绩看,所有双语组的表现要全面好过单语组。实验结果似乎完全证明了双语教学对孩子智力启蒙及认识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 滥用“目的语”教学恶果频现 正当实验室中的数据有力地支持双语教学的同时,研究者也对实验结论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提出了反对意见。反对者的意见集中于实验环境的特殊性:虽然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实验中能获得更高成绩,但那仅是因为实验中的双语指令为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即实验中的情境只是为掌握双语的孩子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双语或者单语环境,其实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Marian 和Fausey结合其研究指出,在生物、历史、化学这些学科中,只要考试语言与教授语言一致,单语和双语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显著区别。Alan C. K. Cheung的纵向研究也揭示了双语教学的优势并不具有延续性。他在对有效阅读项目评价的纵向研究中,系统研究了所有的西班牙语学习者在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输出。全部14项研究证明,虽然一些数据能够显示双语教学的效果好于单语教学,但在最大的、耗时最长的研究中却发现,从长期看,单语教学的学生在表现上与双语教学的学生并没什么差别。 与此同时,针对多年实施双语教学政策的西班牙、菲律宾等国家的调查报告,也对其双语教学的推广效果提出了质疑。 2000年,即菲律宾双语政策实施近30年后,Sibayan在对菲律宾中小学[微博]生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双语教学产生了大量英文和菲语都会,但是实际上对两种语言的控制及交际技能都不够成熟,以至于影响学习成绩的学生。调查结果发布后,菲律宾政府对双语政策进行了调整,允许教师使用当地语言进行辅助教学。然而,10年之后,Andy Kirkpatrick在2010年对菲律宾的双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时却发现,在东盟国家,英语教育的趋势却是越来越早,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校使用英语教授数学、科学等科目。这样的情况对孩子,特别对那些没有双语家庭背景的孩子实际上造成了学习和认知的困扰。在学习中,这些孩子面对双重困境:一方面,孩子要和听不懂的语言“搏斗”,另一方面,还要试着理解语言所介绍的知识中的逻辑和意义。这样的困境导致学生不仅无法学习外语,也无法正常学习其他科目。 从这些实施双语教学政策国家的语言政策调整,我们能看到其双语政策的失败:2009年,菲律宾政府宣布在小学阶段的一、二年级,强制使用本地语进行教学。无独有偶,在2009年,Lee Kuan Yew承认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政策失败,并宣布放弃该政策。因为这样的政策导致了新加坡社会汉语水平低下。同样,在2011—2012学年,马来西亚政府抛弃了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计划,重新引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这固然有其他社会因素的考虑,但双语教学成果黯淡是其重要原因。 “混合语”环境下的双语教学 在双语教学存废的论争下,一度被抛弃的“混合语”环境教学理论开始抬头。支持该理论的学者认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双语甚至多语其实已经成为学习者必须拥有的素质之一,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历史的必然,而其之所以遭到否定,并不在于教学内容的错误,而在于对语言定律的滥用和对语言环境的盲目追求。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要教双语,而在于其范围、程度及二语或多语的介入时间与方式。于是,Andy Kirkpatrick等学者提出了折中的双语教学方案:以往单纯用母语进行教学,或是单纯用目的语来人为营造语言环境,都有失偏颇,双语教学及其语言环境应当使用混合语。 首先,用目的语教目的语,是为了让孩子的发音、语法更为纯正。但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在多语的全球化社会中能够顺利与他人交流,而不是无限接近说母语的人。因此,学生在混合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实际上能够为其将来的多语工作、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便利。 其次,实验证明,用混合语作为媒介语能够提高孩子的上课效率。2010年Lillian K. Duran的实验证明,本族语的使用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行为分数。因此,使用混合语进行教学,比单一使用目的语来进行教学更加有效,而完全没有必要把孩子困在一个无法交流也无法表达的语言怪圈中。 最后,混合语的使用既可以满足双语教学开发智力的需要,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可以在语码转换中完成学习资源的扩大、增加过程,而老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促使双语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进行语码转换,这样的练习对他们的语言使用也大有帮助。 这种混合语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语言,更是如何利用双语资源去解决现实问题。老师需要支持并且鼓励双语学习,尝试使用不同的语码去学习他们的科目。Andy Kirkpatrick认为,混合语教学环境中的老师应该拥有对双语学习的学生实行双语策略的能力,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复杂的语言学习及认知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