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科学研究新闻资讯网7月2日报道,来自瑞士的一项研究认为,在动物和人类的语言进化过程中,与传统的“语音、语义构成语法”的认识不同,语法的起源可能先于语音,在人类的语言系统中属于优先进化的部分。 瑞士苏黎世大学研究者凯蒂·科利尔(Katie Collier)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称,语法或许比语音出现得更早。研究人员认为,相较于语音,语法或许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认知方式,所以获得了优先发展。 语法结构天然存在 基于动物间的交流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些动物的声音结构如鸟鸣,在自然界中是非常广泛的,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声音形成了一些有规律的节奏和序列,并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就像人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那么,这种鸣叫是遵循动物天生的一种语法结构,还是由各具特殊含义的单词和词汇所组成的呢? 研究人员认为,语法(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比如句子结构)可能在语音出现之前就开始了进化过程。 科利尔详细地解释了语音中的音韵和语法的含义。他举例说,如音韵/k/, /a/或者/t/,作为单个字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组成词汇,比如“cat”,便有了实质性的意义。语法则有另一层含义——当许多具有意义的词汇聚合成一个句子时,其便具有了一定的结构,如“the cat ate the mouse”(猫吃老鼠),形成了语法。所以,通常人们会认为,语音—单词—句子是人类语言正常的进化结构。 因此,当“语法先于语音进化”这一观点提出时,人们觉得似乎有悖常理。科利尔阐述了他的理解,动物的叫声或者说“咕哝声”先于“句子”之前,而“咕哝声”可能蕴含了一些语法规则。如鸟鸣,鸟类并非刻意用一些自己所知含义的单词编织成美妙歌曲,它们鸣叫时的韵律和结构似乎是天生形成的。在动物间的交流中,并没有已知的、固定下来的语音,而更像是各种“咕哝声”的组合。一些动物似乎把这些无意义的、简单的喊叫声组成了简单的句子,就像人类的语言一样。然而,它们并没有先理解每个“喊叫声”的意思,再按其意思组成词汇、句子;相反,那些较长的(类似人类的简单句子)连缀起来的喊叫声,直接拥有一种基本的语法结构。 在该论文中,研究人员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以确定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他们先前假设的结论——语法比语音的起源更早。在灵长类动物世界里,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猴子:坎贝尔猴和灰鼻猴在语言上的不同之处。 坎贝尔猴可以结合两种意义的声音,创建新的词汇。而灰鼻猴则用它们固有的语法来组织“喊叫声”,然后形成各种复合词汇、组合词汇。 新兴人类语言展现语法先行特点 除却动物交流研究带来的启示,一些新兴的人类语言,也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证明了“语法比语音的起源更早”。语言学家们认为,人类所有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语法”,但并不是所有语言都具有“语音”。 手语也纳入了研究人员的研究范畴。以色列的一种手语虽然出现时间短暂,但这种手语也有着严格的语法和文法规则。这就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法比语音更简单,所以优先发展并进化。 “语法比语音的起源更早”这一假设看来越来越有说服力。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法可能比语音的处理更简单,因为记住一些一般性的规则似乎对动物和人都更容易,比记住复杂的语音更简单。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概念需要彼此间进行交流,但这必然会导致更大的词汇量、更复杂的语音,然而,语法却是其中变化最少的元素之一。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法优先于语音的进化规律,也适应人类语言多样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了证明“语法起源更早、优先于语音而进化”,研究人员希望能在未来继续加大对“动物语言”的研究,以及对人类一些新兴语言的起源进行拓展性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