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言大会6月上旬在我国苏州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主题交流、探讨。一些国家的部长、大使、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学术组织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者达成了“苏州共识”。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语言能力变得愈发重要。世界语言大会达成的“苏州共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关联?记者专访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 记者:此次世界语言大会讨论、达成了“苏州共识”,共识的核心成果主要是什么? 姚喜双:“苏州共识”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语言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语言能力与语言教育创新、语言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 在语言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大家认为语言能力是激发语言活力,促进认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根本因素。采取措施提升全体公民的多种语言能力,有助于满足日益显现的全球社会需求。同时明确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和范畴,指出语言能力包括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也包括自己的母语能力、区域以及国际交流语言能力。 在语言能力与教育创新方面,“苏州共识”认为应该以科研带动语言教育创新,研究领域包括人脑语言机制、信息交流机制、有效教学法和基于母语的多语教学。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的创新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包括古代古老语言的传承,也包含现代技术的应用。 “苏州共识”进一步强调了语言能力与国际合作交流。共识还提出了网络空间应体现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各个语言群体都应该在信息技术当中受益。 记者:怎样处理好我国语文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 姚喜双:语言能力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语言教育推动了语言能力的提升,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语言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比如说,我们学习母语,要靠教育;学习外语,也要靠教育,搞好语言教育,将会有效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类计算机语言能力的提高,推动了“慕课”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公众可以更好地获得语言教育方面的知识。 我们要妥善处理好语文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语文课的学习,就否定外语课的学习;也不能因为强调外语课的学习,就削弱语文课的学习。语文教育与外语教育都需要,当前主要是扭转削弱语文教育的倾向,要创新外语教学的方法,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外语翻译水平的提高。 记者:如何营造提升语言能力的良好氛围? 姚喜双:营造提升语言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必须重视“龙头”“榜样”“基础”“窗口”的特殊作用。公务员是龙头。公文的起草、撰写必须要规范,公务员的普通话要达标。媒体是榜样。新闻媒体要做好播音、字幕、报道等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学校是基础。语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学校抓起。同时要做好教师语言能力的提升工作,在民族自治地区,还要做好教师双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工作。服务是窗口。车站、码头、街道、社区、商场、饭店等服务行业要做到用词规范、用语文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