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经韵考韵读
杨端志 本文是从音韵学角度研究《周易》古经的。探讨了古经的协韵情况,分析总结出古经韵部系统为26部,并且与甲骨文、《诗经》、《楚辞》的韵部系统相对比,确定了韵部系统所反映的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了众说纷纭的关于古经的写作时代和作者,发现了古经是比《诗经》还要早的民歌、巫歌的文学性质,驳正了近现代以来在《易经》研究方面如标点等重大失误,努力使古经归还了本来面目。 《周易》古经(以下简称“古经”)是由64个神秘符号和卦辞爻辞配合起来的庞大“符号·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以符号为骨干,以语言为说明。就创作者初衷说,语言是理解符号进而通向天地人事的中介。就今天的研究说,从音韵训诂角度真正弄明白古经语言的意义,则是全部《周易》研究的基础。我们这篇文章,就是从音韵角度探讨《周易》古经的语言形式和有关问题的。 一 古经韵考 这里考察的是古经语言押韵的有关问题。 古经语言押韵的覆盖面极广。 (一)古经协韵情况 (1)韵在古经中的分布: 64卦卦辞爻辞中,乾、坤、屯、蒙等52卦中都有协韵的现象,全然不入韵,纯然为散文句子的仅有比、谦、豫、蛊、临、复、恒、dùn@①、升、兑、节、既济等12卦。 协韵的卦中,有卦辞爻辞皆入韵者,如坎、损、震、艮、未济等5卦。有卦辞入韵而爻辞不入韵者,如蒙、讼、解3卦。有爻辞入韵而卦辞不入韵者,如乾、坤、屯、需、师、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随、观、噬嗑、贲、剥、无妄、大畜、颐、大过、离、咸、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益、@②、gòu@③、萃、井、革、鼎、困、渐、归妹、丰、旅、巽、涣、中孚、小过等44卦。 (2)韵在卦辞爻辞中的分布 卦辞入韵,只是部分句子入韵,并不是全部语句都入韵。如《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其中只“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觉屋合韵)协韵,前后都有些不入韵的成分。《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其中“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真部)协韵,最后一句“无咎”则不入韵。 爻辞入韵,有的是每爻爻辞皆有韵句,如《渐》:“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元部),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kàn@④(元部),吉。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觉部),凶,利御寇。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屋部),无咎。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蒸部),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觉歌合韵),吉。”这样的情况,只有困、渐、归妹三卦。绝大部分卦是其中部分爻的爻辞有韵句,入韵的爻一二三四五不等(见《古经韵读》部分)。 (3)一韵到底和换韵 卦辞中的韵段,一般是一韵到底,因为它比较短小。如《解》:“其来复,吉。有攸往夙(觉部),吉。”《震》:“震来@⑤,笑言哑哑(铎部)。”只有《讼》换为二韵:“有孚窒,惕中吉(质部),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真文合韵)。” 爻辞中的韵段,以六爻爻辞作一单位看,没有一韵到底的,只有在本卦一爻之辞协韵的情况下才一韵到底,如《履》只有“六三”爻辞协韵因而一韵到底:“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脂微合韵),dié@⑥人,凶。”《观》只有“六四”爻辞协韵因而一韵到底:“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阳部)。”除此情况外,都要换韵,一般是以各爻爻辞为单位换韵,如《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歌部),凶。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脂质通韵)。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歌部),吉。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幽部),无咎。”《旅》:“六二:旅即次,怀其资(脂部),得童仆。”“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鱼侯合韵),我心不快。”“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táo@⑦(宵部),丧牛于易,凶。”同一爻爻辞中间换韵的也有,比较少,如《屯》:“六二: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元部)。匪寇,婚媾(侯部)。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之部)。”《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孤,后说之弧(鱼部)。匪寇,婚媾(侯部)。往遇雨则吉。”若干爻爻辞同用一韵,同其他爻爻辞构成换韵的也有,也比较少,如《乾》:“初九:潜龙,勿用(东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真部)。”其中九二、九四、九五三爻协一韵部,与九一构成换韵。《大畜》:“九二:舆说fù@⑧。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六四:童牛之牿(觉部),元吉。六五:fén@⑨豕之牙,吉。上九:何天之衢(鱼部),亨。”其中九二、九三、六四协同一韵部,六五,上九协同一韵部,二者构成换韵。 (4)交韵 包韵 交韵、包韵是两种特殊的协韵方式。所谓交韵,是指韵句之间交叉相押。古经中只有二例,一例是同一爻辞内交韵,即《归妹》:“上六:女承筐(与下隔句“羊”协),无实(与下隔句“血”协);土kuī@⑩羊(阳部),无血(质部);无攸利。”一例是二爻爻辞交韵,即《睽》:“九四:睽孤(与下句“夫”、六五“肤”协),遇元夫,交孚(与下句“咎”、六五“咎”协),厉无咎。六五:悔亡。厥宗噬肤(鱼部),往何咎(幽部)。”所谓包韵,是指协同一部的韵段中间含有协其他韵的韵段。古经中只有一例,即《坤》:“六四:括囊(与六五“裳”、上六“黄”协),无咎,无誉(幽鱼合韵)。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阳部)。” (5)韵在韵段中的位置 韵在韵段中的位置,古经中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句句相协,如《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幽部)。”二是偶句相协,如《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歌部)。”三是韵段中间或前后有些不入韵的成分,如《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之部)。”韵段中间“行人之得”不入韵。《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物质合韵),艰则吉。”韵段前“羝羊触藩”,后“艰则吉”不入韵。古经中第三种类型较多。不入韵者大多是些表示吉凶休咎性的所谓断辞。 (6)韵在句中的位置 古经一般在句子末一字用韵,如《大过》:“九二:枯杨生tí@⑾,老夫得其女妻(脂部)。”但是,如果句末是虚词,韵脚一般落在虚词前一字上。因为虚词占的本来是韵脚的位置,所以这种情况又称为虚字脚。古经虚字脚不多,计有: ①如字脚,如《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元部)如。” ②之字脚,如《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锡微合韵)之。” ③若字脚,如《离》:“六五:出涕沱若,戚嗟(歌部)若。” (二)古经协韵分析 (1)古经的韵部系统 经过我们对古经协韵情况的归纳分析,《周易》古经的韵部系统为26部,如下(入韵字右下角数字为入韵次数,无数字者为入韵1次): (1)之部 同部协韵7次,通韵3次,合韵5次 入韵字 字[,2]否[,2]喜灾[,2]牛龟[,3]颐来[,2] 思[,2]趾子[,2]期时母祀bù@⑿[,2]丘 (2)职部 同部协韵4次,通韵3次 入韵字 mò@⒀棘得翼食[,4]恻福[,2]革塞克 (3)蒸部 同部协韵2次 入韵字 陵[,2]兴孕胜 (4)微部 合韵6次 入韵字 维尾[,2]违[,2]lěi@⒁ (5)物部 同部协1次,合韵1次 入韵字 遂[,2]馈退 (6)文部 合韵3次 入韵字 川君群 (7)缉部 合韵1次 入韵字 习 (8)侵部 合韵1次 入韵字 枕 (9)锡部 同部协韵1次,合韵1次 入韵字 益击系 (10)耕部 同部协韵1次 入韵字 盈平 (11)脂部 同部协韵7次,通韵2次,合韵2次 入韵字 师尸dié@⒂矢妻[,2]咨yí@⒃藜娣[,2]视[, 2]次履[,2]资死泥济 (12)质部 同部协韵4次,通韵2次,合韵3次 入韵字 血[,2]穴窒吉实[,2]疾即弃至利[,2]劓 (13)真部 同部协韵3次,合韵2次 入韵字 田人[,4]渊天翩邻身臣 (14)鱼部 同部协韵11次,通韵2次,合韵3次 入韵字 雨处[,2]舆庐牙衢华夫[,2]誉[,2]孤[,2] 肤[,3]涂车[,2]弧[,2]故且[,2]鱼[,3] 瓜徐辅序@⒄下[,2] (15)铎部 同部协韵3次,通韵2次,合韵1次 入韵字 @⑤[,2]哑[,2]索矍获若[,2] (16)阳部 同部协11次 入韵字 囊裳黄荒亡[,4]行桑光王享尚壮罔往亨良 望[,2]筐羊防戕 (17)歌部 同部协韵5次,合韵2次 入韵字 离[,2]歌[,2]嗟[,2]沱和靡罢过guǐ@⒅仪 (18)月部 同部协韵3次,合韵1次 入韵字 刖绂说厉贝沛沫电掣 (19)元部 同部协韵8次 入韵字 遭班[,2]涟皤翰园戋反连变面干言磐kàn@④ (20)谈部 同部协韵1次,合韵1次 入韵字 坎[,4]@⒆[,2] (21)侯部 同部协韵5次,合韵4次 入韵字 寇[,3]媾[,3]须濡鲋漏斗[,2]主斧[,2] (22)屋部 同部协韵4次,合韵2次 入韵字 木[,2]谷觌[,2]足sù@⒇渥桷屋渎裕 (23)东部 同部协韵2次 入韵字 龙用墉攻 (24)宵部 同部协韵2次,合韵1次 入韵字 táo@⑦[,2]笑[,2]巢号 (25)幽部 同部协韵6次,合韵3次 入韵字 道咎[,7]簋缶牖首[,3]丑狩孚酒 (26)觉部 同部协韵7次,合韵2次 入韵字 复[,4]fù@⑧[,3]目肉毒逐[,2]牿股 马夙陆[,2]育告[,2] (2)关于通韵 合韵 古经的押韵,除同部相协外,还有通韵与合韵。通韵与合韵是特殊的押韵,即相近韵部相押的情况。具体说,通韵,指有对转关系的韵部相押。古经中只有阴入对转一类,共含三组: ①之职对转 ②脂质对转 ③鱼铎对转 《大有》九三 子/克 《离》九四 死/弃 《无妄》六二@⒄/获 《晋》六二 母/福 《需》九三 泥/至 《巽》九二下/若 《困》九二 来祀/食 合韵,指元音相同不属对转者、元音相近者或韵尾相同者之韵部相押。古经中有: ①元音相同不属对转者 ②元音相近者 ③韵尾相同者 之文类 《涣》六四 丘思/群 之侯类 《丰》九四 斗主/bù@⑿ 真文类 《讼》卦辞 人/川 之微类 《损》六五 龟/尾 微歌类 《困》上六 lěi@⒁/guǐ@⒅ 《小过》六二 臣/君 《益》六二 龟/尾 鱼侯类 《旅》九四 处/斧 谈侵类 《坎》六三 坎@⒆/枕 《巽》上九 下/斧 物质类 《大壮》上六 退遂/利 歌觉类 《渐》上九 仪/陆 月质类 《睽》六三 电掣/劓 幽鱼类 《坤》六四 咎/誉 觉屋类 《蒙》卦辞 告/渎 缉质类 《坤》六二 习/利 宵幽类 《萃》初六 号笑/咎 另外,还有屋幽类,即《晋》初六:裕/尾。这是因为先阴入对转由屋转侯部,再侯幽旁转而元音相近合韵。锡微类,即《随》上六:系/维。这是因为先通转由锡部入脂部,再脂微旁转而韵尾相同合韵。之侯铎类,即《丰》六二:bù@⑿/斗/若。这是因为铎部先对转入鱼部,再之鱼侯三部旁转而元音相近合韵。 (三)结论 我们首先把《周易》古经协韵系统与甲骨文韵部系统相比较,发现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因相近的地方。据赵诚先生的研究,甲骨文中“阴声韵和入声韵不分”,“阳声韵和入声韵不分”,结论认为“商代无入声韵[①]”。再来看古经协韵系统,入声韵职、锡、铎、屋、觉、物、质、月等8部已独立相押,说明入声韵已经从甲骨文时期阴声韵、阳声韵中分化出来,构成新的音韵系统。这是不同的方面。但古经中,阴入对转互协又很普遍,阴声韵入声韵又极为接近,这又是与甲骨文音系相近相因的。古经韵系应当晚于甲骨文韵系。 再以古经协韵系统与《诗经》韵系相比较。据王力先生的研究,《诗经》韵系为29部。古经韵系较之少支、药、叶三部,另外微、文、缉、侵4部只有合韵而没有同部相协的例子,如果再去掉它们,则只有22部。古经韵部显然比《诗经》韵部少得多。当然这也可能是古经入韵字少,对汉字覆盖面太窄造成的。但是,就合韵的例子来看,其中元音相近者、元音相同而不属对转者也绝不相类,韵尾相同者差别也很大。古经韵系与《诗经》韵系也显然不是一个系统。当然同《楚辞》韵系比较,差别就更明显。古经韵系应当早于《诗经》韵系、《楚辞》韵系。 因此,我们认为,古经协韵系统所反映的当是殷末周初的语音实际。 二、古经韵读 (韵脚音值采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上古拟音)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三、韵考韵读的启示 现在该谈对于古经其他方面研究的意见了。 (一)关于古经产生的时代与作者 古经产生的时代与作者,一直是《周易》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各自站在所持的立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异说纷纭。 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补注一说:“《周易》是战国前半hàn@(21)臂子弓所作[②]。”李镜池说:“应是西周末年的著作”,“它的作者就是西周末年的一位筮官[③]”。高亨说:“大抵成于周初”,“其或文王、周公对于此书有订补之功欤[④]?”刘大钧说:“必定经过了多人的采辑、订正,最后到殷末周初才成为今天的样子[⑤]。”产生时代,有的说战国,有的说西周末,有的周初,有的说殷末周初;作者,有的说hàn@(21)臂子弓,有的说一位筮官,有的不说撰人仅说文王周公有订补之功,有的说多人的采辑订正。 但究竟怎么样呢?关于古经的写作时代,上文我们说过,古经的韵部系统反映了殷末周初的语音实际,那么,它的成书时代也只能是殷末周初的时代。惟刘大钧说得之。 至于作者,司马迁早已言得明白,为文王所作。《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五年。其囚yǒu@(22)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又《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西伯就是武王定天下后所追谥的文王。所谓“益”,所谓“演”,当包括重卦和写出卦辞爻辞在内。司马氏距殷末周初不到九百年,相当于现今之于南宋,殷商乃至西周,学在官府,精通学术者无多,世传典籍也无多,且司马氏世代为周史官,初巫史不分,至汉则掌“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司马氏对世业的典籍,熟谙如家珍,因此,从文献学的观点看,司马迁对《周易》古经的作者当不会记错,他的话是确凿可靠的。因而,班固《汉书·艺文志》信之不疑,并进一步认定说:“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上下篇”就是古经的上经下经。 但是,唐宋以后,疑古之风大起,近代以来,更争以异说为胜,于是,古经作者遂成了一笔糊涂帐。疑古者最有力的证据是孔子在《周易大传·系辞下》所说的两段话:“《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据此,郭沫若推论说:“这重卦的,系辞的,究竟是什么人,这在作《易传》的人已经是不明白的。”“像这样关于《易》的作者与时代,一问再问地不敢决定下去,这是很慎重的,而且这些很慎重的质疑我们还可以看出是有相当的根据。”“主张文王重卦的都是汉人,在他们以前并没有何种根据[⑥]。”高亨推论说:“可见何人作《周易》,晚周人不能确言,仅疑其作于殷周之交而已[⑦]。”“未言为文王所作[⑧]。”并断言司马迁、班固之说“先秦人未尝言之,恐不可信[⑨]。”郭氏、高氏实在是误解了这两段话的意思。首先,我们有《周易大传韵考韵读》以充分证据论定《易传》为孔子所作无疑。孔子生在“礼乐与周同”的鲁国,当春秋之末,距文王生活的时代仅500余年,相当于我们现今之于明代。孔子尊文王,赞扬周文化“郁郁乎文哉[(10)]”,以为文王死后,他就是周文化的自然继承人[(11)],又喜《周易》,读《易》韦编三绝[(12)]。对于古经的时代与作者,自然十分明了。但孔子著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公羊传·闵公元年》所说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谷梁传·成公九年》说得更具体:“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据《史记·周本纪》载,殷纣之末,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古公、公季之法,笃实仁义,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士人很多归向了他,为此,受到崇侯虎的诬陷,纣王拘囚了他,投于yǒu@(22)里狱中。古经便是在yǒu@(22)里狱中写成的。受囚拘,不管怎么讲,都是件耻辱的事情。论述古经的作者,如果明确点出是文王,就必定要涉及写作的时间、地点,这就会触痛孔子的大讳。所以他在《系辞下》两次说到作者与时代,都躲躲闪闪,若明若暗,用了隐蔽而暗示的手法。言《易》“兴于中古”、“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不正是说古经产生于中古当殷世衰微周德将兴的时候吗?言作者“有忧患”、“当文王与纣之事”,不正是说作者就是受到诬陷,被纣王囚禁了的文王吗?懂得了孔子的避讳手法,就懂得了《系辞下》的两段话其实是文王作古经的最早的根据。 当然,文王作古经恐怕也有所借鉴,至少是借鉴了原始社会后期以来一直流传在人们口头的一些民歌,借鉴了夏商以来卜祝口头记诵的一些诬歌。 (二)关于古经的文学价值 过去人们研究古经,由占筮、哲学角度者居多,很少有从文学立场探讨的。其实,古经是我国文学比《诗经》还要早的民歌、巫歌。我们看,古经韵文部分,大多是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不等的短歌: 括囊, 像札紧口的袋子一样, 无咎, 就既没有灾殃, 无誉。 也没有誉扬。(《坤》六四) 这是用比喻手法描写处于险恶环境中的人,应当怎样谨言慎行及其结果。 女承筐, 青年女子双手捧着果筐, 无实; 却没有接到一粒鲜果样; 士kuī@⑩羊,青年男子举刀剌向羊, 无血。 却没有一滴血液流淌。(《归妹》上六) 这是描写青年男女婚礼的准备,但不顺利,于《易》比喻不吉之兆。 鸣鹤在阴, 老鹤站在丛荫中鸣叫, 其子和之。 子女们在远处应和。 我有好爵, 我杯中有甘旨美酒, 吾与汝靡之。 一定要跟你同乐。 这是描写人们彼此沟通,互相信诚。前二句颇具《诗经》比兴之趣。 其实,全部古经都是供占筮者吟唱的巫歌,其前身有的则是采自民歌。至于其中还有些不协韵的成分,那是诗歌初创时期所不可避免的,即使《诗经》中,也有不协韵的句子和不协韵的篇章。 句子简单,句调质朴,歌义纯真,正反映了文学之始的形态。作者另有《周易古经是中国最古的歌)一文详细论述。 (三)关于古经的标点 通过分析古经的韵脚,我们发现近现代《易经》研究著作标点错误者不少。以《坎》卦为例,卦辞:“有孚,维心亨,行有尚。”谓人有诚意,以心献祭,行为即有事功与之相配。“亨”“尚”协阳部韵。高亨标点为:“有孚维心,亨,行有尚[(13)]。”李镜池标点为:“有孚,维心。亨。行有尚[(14)]。读破了韵,自然也破了句,语义凌乱不堪,异解蜂出。初六:“习坎,入于坎@(23),凶。”谓反复遇到坑坎,坠入其最深者,有大凶。“坎”“@(23)”协谈部韵。高亨标点为:“习坎,入于坎,@(23),凶。”也破了韵。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23),勿用。”谓人来到前后都有坎的境地,危险且深重,一动就会坠入最深之处,千万不要动。“坎”“枕”“@(23)”侵谈合韵。高亨标点为:“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23),勿用。”李镜池标点为:“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23)。勿用。”破了韵。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谓祭祀鬼神,用杯盛酒,用簋盛黍稷,辅助添加用缶,效纳约信于牖下,终究没有灾祸。“簋”“缶”“牖”“咎”协幽部韵。“樽酒簋”是“樽酒簋黍”的略称,略称是为协韵的需要。东汉郑玄虞翻尚知此意,自魏王弼以后,注者以为“樽酒簋”不好理解,便把“贰”属上读,于是,高亨标点为:“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李镜池标点为:“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因破了韵,也使语义不类。作者另有《周易古经标点商兑》一文详细论述。 注释: (1)《商代音系探索》,见赵诚《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186-189页。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74页。 (3)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2页。 (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4-5页。 (5)《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24-26页。 (6)《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10页。 (7)《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593页。 (8)《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10页。 (9)《论语·八佾》14章 (10)《论语·子罕》5章。 (11)《史记·孔子世家》。 (12)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下引同。 (13)李镜池《周易通义》,下引同。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逐中间加月 @②原字决去左部 @③原字女加后 @④原字行中间加干 @⑤原字隙去左加反去又加虎 @⑥原字口加至 @⑦原字口加兆 @⑧原字车加复 @⑨原字逐去辶加喷去口 @⑩原字圭加刘去文 @⑾原字禾加弟 @⑿原字艹加部 @⒀原字经去右加墨 @⒁原字艹加田下加田加田 @⒂原字月加弟 @⒃原字氵加夷 @⒄原字余下加田 @⒅原字口加危 @⒆原字空去工加臼 @⒇原字饭去反加束 @(21)原字马加干 @(22)原字羡去次加久 @(23)原字空去工加掐去左部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